5

惠介走进二号大棚里时,被耀眼的光刺得眯缝起眼睛。

今天是九月中旬的星期六。设备施工在八月末已经完成,高架栽培也准备好了。因为外面气温还比较高,所以大棚敞开着,早上的阳光从棚顶的骨架照射下来。离地面九十厘米的栽培槽上贴着纯白色的地膜,把清晨的阳光反射回来。

从今天起,惠介要开始在二号大棚定植了。所谓定植,是把在育苗罐里培植的秧苗移植到本圃——这是育苗的重头戏,也标志着正式开始种草莓了。按照传统土耕栽培方式的一号大棚已经完成定植了。等二号大棚也完成定植之后,“望月农家求生之战”的准备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为了给自己鼓劲,惠介往头上缠了一条毛巾。

今天在大棚里干活的,除了惠介和母亲外,还有繁忙时期的得力助手——进子姐。另外,虽然惠介并没有请求增援,但刚子姐和她儿子大辉也来了,大概是因为他们不想把望月王国的主权拱手相让吧。听说佐野稍后也会赶过来。

在惠介看来,这些白色的地膜就像是一块崭新的画布。他感觉心潮澎湃,就像是在美术学院上第一堂课时一样。他将在这块画布上描绘出望月农家充满希望的蓝图。配色用红色和绿色……

惠介正想入非非时,忽然听到身后传来怒吼声:

“快加把劲呀!别、别、别磨磨蹭蹭的!”

噢,大棚里还有一个人——

父亲。

父亲病倒后已经过了半年,现在还有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但总算可以拄着拐杖在外面行走了,也许是康复训练的效果。

“不、不、不好好干活的话,草、草、草莓会逃跑的。”

草莓逃跑倒不至于,不过眼下确实是无暇沉浸在幻想之中了。定植就是要和时间赛跑——草莓的根不耐干燥,必须迅速地把秧苗从罐子里拔起,移植到泥土中去,然后还得立刻浇水。马上就要开始动工了。大家分工如下:

母亲和惠介把秧苗种到事先挖好的土坑里,刚子姐立刻用橡皮管洒水;进子姐把育苗圃场中的秧苗放入箱子里,然后搬到大棚;大辉把它们放到惠介和母亲便于拿取的地方。

母亲坐在一辆新买的、比DX型乐乐车更大的农用电动车上。这二号大棚的通道设计得比较宽,人和人可以擦肩走过,还能容纳轮椅通过。母亲快活地哼着歌,显然很喜欢这辆专用于高架栽培的“悠悠车”——车上有三层架子,可以用来放箱子和工具;座椅的高度也可以根据人的体型和工作内容进行调节。毕竟,这车的价格要比乐乐车贵一倍。

手头仅有的一点儿资金已经所剩无几了,但为了让久患腰痛的母亲能继续干农活,还是买了。为了解燃眉之急——不,燃腰之急,也顾不了这么多啦。

“动作太慢了!”

“你种得太深了!再、再、再浅一点!”

父亲的任务是监督,或者说是训人——被训的一般都是惠介。而母亲的动作迅速而准确,毕竟她多年以来春夏秋冬一直不停地种植着各种蔬菜。

草莓秧苗必须斜着栽进挖好的土坑里,而且要保证花萼朝通道这边生长——这样,到时候长出来的果实就会垂向通道这边。花萼的生长方向是在切除茎蔓的反方向。道理虽然都懂,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

母亲拿起育苗罐,随即迅速地把秧苗连根拔出,像玩拼图一样插进泥土里。也没看到她逐一确认秧苗的方向。用电脑来形容的话,这就叫“盲打”。

而惠介拿起育苗罐时,则要不停地转动,看那像小尾巴一样残留在秧苗上的茎蔓切痕在哪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秧苗拔出来,以防根部的泥土掉落。这样一来,速度可就慢多了。

高架栽培也是在一个架台的左右两边种植草莓,和土耕栽培一样。惠介和母亲分别在架台的右边和左边同时开工。惠介才栽到二十多株(距离大约五米)时,母亲已经完成将近十米了。

“看你笨、笨、笨手笨脚的,还想种草莓呢。再过十年吧!”

父亲对惠介的一举一动都表示不满。大概是因为惠介的做法和父亲所信奉的“草莓种植法”大相径庭,所以才生气吧。

不过,前不久父亲说的可是“再过一百年吧”——现在“一百年”缩短为“十年”了,可谓大有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话可能是在夸奖他呢!

惠介前方五米处,母亲正快活地哼着歌儿,而且渐渐地变成大声高歌了:

“啦啦啦,啦啦啦……”

可能是因为在高架台前干活比土耕轻松很多吧。

采用土耕栽培的一号大棚还是沿用父亲的种植方法。地膜选用了保温性较好的黑色薄膜,在第二花萼长出来之后才能覆盖上去。植株之间的距离是23厘米,比高架栽培稍宽。至于肥料的种类、用量和喷洒时机,惠介也打算全部按照父亲的那本“秘笈”来做。

为了熟悉草莓(原先是不太情愿的),惠介在五月草莓季结束之前,品尝了同行种出的各种草莓——他到东京的超市和百货商店里,把各个品种的草莓都买回来试吃。

试吃过各种草莓之后,惠介得出了一个结论:客观公平地说,还是父亲种出来的草莓更好吃(尽管占了刚摘下来就吃的便宜)。甚至连那些高傲地陈列在百货商店高级水果店里的高价品牌草莓也要逊色许多。别人吃着父亲种出来的草莓时,一定想象不到:这么鲜嫩的草莓竟然是出自一个犹如柿饼一般的糟老头子之手。

即使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品种,各个农家种出来的草莓味道也不一样。因为各个农家的土壤状况不同,而且大棚的搭建方法不同也会造成日照环境有所差异。另外,由于同行之间不愿意共享信息,所以种植方法也因人而异。

惠介觉得:父亲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把长年务农的经验和直觉用在了种草莓上,而家中这块土壤又正好适合种红脸颊这个品种。可谓是挖到金矿了。

父亲一直坚持用土耕栽培,也许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不过,土耕栽培也有让人期待落空的时候。即使前一季收成很好,下一季情况如何却谁都说不准。因为对于农作物来说,即便土壤和种植方法相同,收成情况也会受到随时变化的气候的影响。而且,就算现在长势良好,如果长期使用同一块土壤的话,也会发生“连种障碍”,渐渐地变成贫瘠之地。

所以,惠介才想用高架栽培的方式来寻找另外一片“金矿”。用高架栽培的话,就不怕受土壤的影响。栽培槽的培土用的是椰子壳纤维——这是上次从瓦斯那里打听到的。和土耕栽培相比,高架栽培受天气影响更小,可以人为地控制草莓的生长过程。而且,采摘时也更方便。无论对谁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