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第2/2页)

当然,到《红楼梦》那时候,镜子也不尽是铜的了。一般公认,中国人自公元6世纪,就已经动心思开始做银与水银混合的镜子,所以才有“明镜”之语。毕竟,大多数铜镜磨得再光,都当不起个“明”字。当然,唐太宗还有那套名语录,所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到最后,他还念念不忘,想把魏征当作人肉镜子呢。

欧洲人也相信镜子能照出真相,比如,白雪公主的恶毒后妈就会念念有词:“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最美的女人。”——这听上去像邹忌的女人版本,而魔镜真也洞明世事,把事儿都一五一十跟她说了。可见欧洲的镜子除了中国镜子的通透聪明外,还多了网络搜索功能。欧洲人还相信,房间里镜子无故摔了,那说明有人要死;一面镜子坏了,主人家要倒霉七年。这种迷信说到底,还是和罗马有关。罗马人相信了埃及人的“镜子和灵魂相连”的咒语,所以编些段子,特意吓唬自己。

话说,就在中国东汉匠人琢磨透光镜的当口,罗马人也迎来了划时代的改革。那时节,西顿人——也就是现今的黎巴嫩人,开始用玻璃加铅制镜了。可是铅背面的镜子,望去灰蒙蒙的,活像没洗脸。于是这技术没太被罗马人重视,毕竟一来玻璃难得,二来罗马贵人正忙于发展镜面镶金叶技术以便炫富。但到文艺复兴时期,这技术被威尼斯人拣到了——这可了不得了。

文艺复兴前后,威尼斯在欧洲地位特殊。它本是地中海航运中心,财富堆积如山,它西临亚平宁半岛,东与希腊接壤,可以随意往来东西欧。可是土耳其人灭了东罗马帝国后,威尼斯又喜又忧。喜在东罗马灭亡,诸多遗老,带着无数工业技术、古典文章,跑来威尼斯,直接激发了文艺复兴;忧在土耳其异教徒锁死了地中海东岸,西欧人航运中心移到了大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一会儿绕过非洲到了印度,一会儿发现了新大陆,不断威胁威尼斯人的生意——尤其是他们垄断了的香料贸易。16世纪初,葡萄牙人发现了斯里兰卡的肉桂后,大喜过望,葡萄牙国王放言要让威尼斯人再也贩卖不了肉桂——“让他们打鱼去!”

幸而,那时威尼斯人还有这独门技术:制镜。

如今我们知道了,当然觉得丝毫不奇,不就是水银与锡的合金抹镜子背后么?但在16世纪到17世纪,这秘密被威尼斯人攥住,比如今的可口可乐配方还神秘。威尼斯人赖着镜子技艺,继续统治地中海贸易,直到太阳王路易十四上台。

路易十四是出了名的豪奢,发现法国没有镜子工艺,生了气:寡人光彩夺目,怎么就没法找面镜子照呢?!于是法国财政大臣科尔贝尔使尽计谋,终于从威尼斯偷运出几位匠人,回到巴黎,开始制镜。那时路易十四他老人家正不惜工本,大造凡尔赛宫,吹嘘自己如何光芒万丈,于是特意在凡尔赛造了一列镜厅——如今你去,会觉得诧异:如此巴洛克风格的五光十色的黄金卷纹,配着一片片镜子,不觉得过分?——嗯,这就像中世纪阿拉伯人吃孔雀舌时配生姜,你觉得很荒诞,但那时候香料稀缺,生姜还贵过孔雀;同理,对路易十四来说,镜子还贵过黄金,所以,非得吹嘘个够,才显得他功业不凡。

当然,到1835年,路易十四的镜厅也失却伟大含义了:德国化学家朱斯图斯·冯·列比格先生,举重若轻地玩出了第一面轻巧纤薄的现代镜子,并顺便搞定了镜子的简易制作法,科学家们最爱砸人饭碗,列比格先生让广大制镜匠混不下去。又四年后,达盖尔公布了摄影术,肖像画家们也只剩咒骂。1835年和1839年,镜子和照相机这两种现代技术,让人类彻底解决了“如何看到自己的样子”的问题。

从此开始,电影、小说、戏剧里,也都开始出现这么个情节:角色对着镜子喃喃自语,仿佛那里有另一个自己。还有博尔赫斯这样玄思太多,而写下如此诗句的大师:

我是一个对镜子感到害怕的人;

不仅面对着无法穿透的玻璃,

里面一个不存在的无法居住的空间

反映着,结束了又开始。

……

镜子窥伺着我们。要是卧室

四壁之间有面镜子在张望,

我就不再孤独。有一个人在。

黎明时,反复默默地演出了一台戏。

——当然,威尼斯人和列比格先生发明镜子时,肯定想不到,一面镜子被世界习惯后,还能玩出这么多花样来。当然,他们更不会知道,在如今这个时代,女人们可以用任何东西——商场的玻璃橱窗、停车场某辆汽车的玻璃窗、手机前置摄像头——来检查自己的妆有没有花,反倒是正正经经的镜子,不那么多了。实际上,人类开始不那么喜欢镜子,是因为镜子里的自己,往往没有45度的手机屏幕和各类美图软件做出来的自己美丽动人、窈窕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