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仁义而国亡[61],天何为而此醉[62]

先圣之道,百家祖述,迄于魏晋,其脉渐穷。后王负救时之誉者,曹公武侯以降,无不意态萧瑟,有抱残守缺之态。政令猥杂,唯求速效粗安。新莽、清流执着国本、澄清天下之志,不可复得。自仲长统泣百王之弊,至符氏(前秦)、宇文氏尊经复古、用夷存夏,寂寂如长夜。究其细故,衰周诸子定策,犹如摩西遥指迦南,有志未遂,实天之所惠。西京政本,黄老、杂霸、醇儒,次第登场,信用相继破产。吾子吾道之不足恃,在所难掩,殊非“世无明王,途穷而后见吾子”自解。怎奈兵农钱谷之俗务不可一日稍歇,不能不以乡愿之“中道最大公约数主义”[63]填之。人类绵衍景长,端赖礼乐典章尚在,足以憩有生未生之愿景。文明之衰,无不自士人之道穷始,犹日之淹,犹根之枯,寒霜虽远,枝叶尚翠,而宿命已定,待绝而已。魏晋六朝,其太阳澌灭、阴影淹没大地所需之八分钟欤。

江左绍绪,大略言之,不外乎一旷日持久之道统政统退化史。上承东京胜流之文治政权,下启建邺陈家之战斗政权,其间则为坐食遗德、日渐萎弱之清流政权。清流之下,寒人武夫时时暴起,以霸术行兴奋剂政略,再四沦入清流名士柔性规训之手。曹魏、刘宋为其显例。每经一度霸术,必有片刻师武臣力之壮,而后继之以长久之虚脱,终至颓势甚于前朝。文治愈浅,则政统愈弱;霸术愈甚,则建邺政权愈有朝不保夕之叹。梁陈之变,陈武借洞、獠之力僭大位,径以无名编户之家姓为国号,破亘古易君,封号须据历史资源之成例[64],汤因比所谓“内部无产者”之反攻倒算,至此功德圆满。陈亡,禅代政统所籍之汉魏故事亦亡。汉玺历新莽汉魏晋宋齐梁自若,独亡于侯景之乱[65],为法统丧败添一注脚。或曰宝物存废,出于偶然,此不思之论也。设若继统政权仰仗文治合法性甚夥,必有或真或伪之玺复出,一如董卓孙坚故事,信之则真,谁复泥其所自?吴儿无玺而帝,不以为憾。政治社会不以为怪,亦无以玺为据自命正统者出,其间透露信息已颇可观。若非强人政治、赤裸暴力已入晚期,乌得至此?

萧梁励精图治,江左文物之盛,造极于是,史有定评。叔达(萧衍)肇基,已居末代士族政权之地,且集古典华夏之末路、浮屠新邦之流产于一身。其史传五色迷离、芜杂诡异,颇有时空穿越之慨,近乎畸胎学标本之纽结数亿年进化淘汰史遗痕器官。论其史者各据其一二,振振有词,无不有理有据而不足驳人,端在乎此。“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大似桀纣之君行其“死后洪水滔天”主义。然梁武刻己爱人,雅量足多,亦在所难诬。天水之前,万口同声,莫不颂其贤德而惜其凶终。魏玄成谥为“恭俭庄敬,艺能博学”(《梁书·武帝下》),颇征时代精神。[66]贺琛、傅奕之异词,曲高和寡,乏人问津。可留意者,贺、傅皆积世宿儒,明经起家,琛之致力《三礼》、奕之疏义《五经》,亦皆有《白虎通》时代活化石之慨,破碎支离不在普通法之下,置诸晋唐学术前沿,性理精微,因明简括,相去云壤。[67]时人目之为冬烘钝才、迂滞偏激,虽有直声,不足回人主之心、塞史臣之口。自温公(司马光)着意,尽翻成局,偏锋一变为主流。萧公佞佛纵戚之罪,始成铁案。此事关系萧梁者浅,印证时风世变者深。盖佞佛、纵戚二事(二者亦有伏脉暗通,容后论),就六朝民间文化、政治社会而言,非罪实功,士民视为仁义功德,籍说部变文流传千余年者,端在乎此。故而陈武收拾离乱,亦必效此。温公叹为愚不可及,自由思想家必将心有戚戚,然中古诸欧、日本史家之视虔诚者爱德华、天智天皇一流人物,正与六朝人士之视梁武同。可敬者比德[68]“醇德无瑕,斯亦不宜苟存浊世”之赞,恰系简之(姚思廉)、子山“行仁义而国亡”“天何为而此醉”盎格鲁版。贺琛、傅奕孤明先发,生不逢时,殆旧儒家辉格史观之以身殉情者,宜乎大受新儒史家青睐。

以后儒之见,“如露亦如电”“天国不在此岸”之政治失败主义,足以反证大一统帝国、士大夫理性主义、儒学保守主义真有济世救民之功,舍此不足为治。此论真伪可不论,然“政治低能足以唤醒古学复兴”之前题,衡诸欧、日史乘,难信而无征。伊拉斯谟之贤何尝逊于文中子,然则泛拉丁士大夫大一统主义终为春冰虎尾。此中要害,在于北朝诸胡何以一变而为颇有战斗狂热之原教旨尊经复古论者,以秕糠魏晋、宪章虞夏为志,士人、夏人、南人反而流连二氏。其间诡异,略同维金诺曼人自居罗马哲人元老,轻贱拉丁基督教徒为左道蛮夷。

钱宾四(穆)云:“五胡不如东晋,北朝胜于南朝。”五胡北朝之新邦,循前历史自然顺序,自部落入贵族封建制,贵族封建制入官僚集权制,其文明层次原与西周宗法甫健之际相若,故而亲周复古,顺流而下,毫不勉强。北朝诸儒,不过起催化剂作用,五胡君长实居主动地位。苻坚,尊经复古之政治理想主义先驱者;宇文邕,尊经复古主义之水到渠成者。魏孝文(拓跋宏),华夏正统主义之浪漫派播种者;隋文(杨坚),华夏正统主义之犬儒派收割者。东京六朝之晚期文明,循后历史衰变顺序,自清流激进主义入士人寡头政体,士人寡头政体入强人赤裸暴力。苟无外患,待其门第尽而政统亡,继之者不外乎马穆鲁克式军事平等主义僭主政体。梁陈之际,此类政体竟有雨后蘑菇之盛况,横行江左,乍生乍灭。

南朝社会的鲜明特点,在于神职、武夫物望之盛,有凌驾文人政府之势,为古典华夏、近世东亚所罕睹;然则衡以中古诸文明,实属正常,反衬现华夏文明之特殊性。二者皆与士族寡头主义有关,大凡政治社会封闭、士庶分明之际,寒人有才有志者,文则为僧,武则为卒,可望以其智力勇武博出身,不拟于文人政府浪费精力。故而神职、军职,一变而为中古平等主义堡垒。大凡高级宗教,无不轻视俗世贵贱,神职之社会平等化功能,中外略同。中西之别,仅在于士人寡头为后历史假贵族,有垄断之实而不能发挥前历史贵族骑士之军事职能,因而终须仰仗官僚制而非封建制为其特殊势力张本。中古历史之三岔口[69]在此,路径依赖既成,其行愈远,愈有积重难返之慨。

唯其如此,六代思辨之盛,远迈先秦,其后莫能超越乃至接近,皆佛徒及佛化士人之心血结晶。余风播于初唐,其后则衰,恰与社会平等化曲线相对。胡适之“宋以后和尚皆不读书”,实肇于是。无奈藏晖室主人拘泥自由思想家立场,必欲视浮屠为病魔,竟至自蔽其视野。科举平等主义既兴,即成政治通货膨胀之源。文化基因多样性,每经易代,必有一度扩张。千军万马,独木桥上;用智之地,唯权术耳,余才注于文艺辞章、随笔小品、短小平快、急智灵才可办者。凡用宏取精,非逻辑严密、体系完备不可者,大抵皆衰。民族文化之黑屋、矮檐退化效应,顺流而下。明王扶之且不能起,无须霸君施暴。神职、军职于列国皆为文武精英所聚之地,独于吾华沦为社会游民养济所,元帝“文武之道,今日尽矣”之叹,虽别有寄托,衡诸世变,仍不啻为卡珊德拉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