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皇帝杀手(第6/6页)

长史卞范之笑道:“明公英威震远近,司马元显乳臭小儿,刘牢之大失民心,若我大军兵临京畿,敌人土崩之势可翘足而待,怎么能让他们进入我们境内呢!”桓玄猛地醒悟过来,没有示弱的必要啊!立刻向朝廷上表,传檄天下,揭露司马元显的罪状,举兵东下。

司马元显见檄大惧,登上战船不敢出发。两军交战首先要在气势上压倒敌人,断断不能示弱。你害怕,敌人可能比你更害怕。谁能稳住谁就能胜。司马元显的成功在于有年轻人的锐气,他的失败也缘于丧失锐气,未战已败。

桓玄出兵,心中忐忑不安,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害怕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不成功。真正打起会战来,一战定输赢,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心里老想着回荆州守城去。水师开过浔阳,朝廷军队一个影子也没看到。桓玄得意扬扬,将士们的精气神都有了。

朝廷使者前来讲和,桓玄下令斩首,兵围历阳,与谯王司马尚之的军队展开激战。此时北府军已进至溧洲(今南京西南长江中),刘裕请命出战,刘牢之没有同意。司马尚之战败被俘,历阳失陷。

刘牢之拒绝刘裕出战,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儿子刘敬宣劝他决战,刘牢之竟然勃然大怒:“我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消灭桓玄易如反掌。但是,扫平桓玄之后,你让我如何对付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刘牢之对儿子发怒,说明心情极其烦躁,他是东晋王朝为数不多由庶族出身的武将成为方面大员的。晋书评价此人“沉毅多计画”,心有所本。

东晋崇尚门阀、名士,将军必须是儒将,以至于像桓温这样的英雄人物竟以比不上刘琨为恨事。刘琨有什么才干?军事武功一塌糊涂,有负天下所重。不过他志向远大,诗咏曲赋超过常人而已。刘琨是文化高门,有文化的门阀士族。桓温呢?借用谢弈、王述的话讲,一个“大兵”!出自高门的桓温尚且如此,何况刘牢之。

东晋朝野对刘牢之的排斥让他唯知握紧北府军权,不知其他。在东征孙恩过程中纵兵抢掠,给士庶百姓留下很坏的印象。司马元显任命刘牢之为前锋,委以重任,并不是真心重视他,不过利用而已。刘牢之从京口来到建康求见,竟然吃了闭门羹,司马元显那天刚喝醉酒。

手下的副帅,自己最倚重的一支军队的主将来拜见,怎么能这样对待?大军主帅和将领大战之前竟然没有交流。直到白痴皇帝出来为司马元显饯行,刘牢之才与他匆匆相遇。刘牢之为司马元显父子出卖王恭,但司马元显的表现令他寒心,唯恐灭掉桓玄后被彻底抛弃。

桓玄看透刘牢之的心理,派人来劝降:“自古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而能自全者,有谁呢?越之文种,秦之白起,汉之韩信,他们的下场如何?您现在无论战胜、战败,终难逃一死,何如翻然改图,可以长保富贵。况且桓玄与您本无宿怨!”

花言巧语最能迷惑人心。不顾刘裕等人的苦劝,刘牢之派儿子到荆州军投降。为安抚刘牢之的心,桓玄设宴款待刘敬宣,陈列名人字画,陪同观看欣赏。荆州佐吏莫不相视而笑,刘敬宣是老实人,竟毫无察觉。

北府军投降,桓玄水师大举东进,攻入石头城,建康最后一道防线告破。军士登上桓玄的坐舰,报告说石头城守将梁王司马珍之逃走。

大局已定,舟舰之上笳鼓并作,乐声悠扬。桓玄负手站立船头,眼望滚滚大江之上的连帆战船,得意非常,高声朗诵阮籍《咏怀》诗中的佳句:“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