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皇帝杀手(第5/6页)

刘裕是有心机的人,他没有嫡亲势力,没有属于自己的士兵,没有土地,没有财富,也养不起士兵。朝廷用你,你是一个将军,不用你,你狗屁不是。所以,刘裕设法和地方势力搞好关系。比如,刘裕和会稽庶族地主山阴令孔靖交情不浅。史载“高祖(刘裕)东讨孙恩,屡至会稽,季恭(孔靖的字)曲意礼接,赡给甚厚。”

包括对海盐令鲍陋,明知他的儿子担不起前锋重任,会连累自己吃败仗,还是做出让步,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地方豪强的支持。后来桓玄称帝,刘裕准备起兵时,好友何无忌曾劝他在会稽起兵,原因就是刘裕在会稽有群众基础。

后话不提。孙恩摆脱刘裕羁绊后,北上攻破沪渎垒,斩杀守将袁山松,歼灭晋军四千余人,取得自山阴之战以来又一重大胜利。乘此余威,孙恩尽起主力大军,率军十余万,楼船千余艘,从沪渎逆江而上,直逼建康。

朝廷震骇,内外戒严。将领们率兵守卫石头城、秦淮河入江口以及长江南岸和白石等要塞,急令刘牢之自山阴火速回兵堵截孙恩。刘牢之所部远在山阴,大军行动迟缓。刘牢之下令刘裕集合左近精锐部队赶往京都。刘裕挑选一千多精兵,从海盐日夜兼程,一路急行军与孙恩的部队几乎同时赶到丹徒。

刘裕兵少,涉远疲劳,原丹徒守军也没有斗志。孙恩大军登岸,鼓噪而前,占领城西的蒜山。面对十万敌军,刘裕不顾长途跋涉,乘孙恩立足未稳发起突袭。孙恩根本没有料到晋军敢于决战,毫无准备。刘裕大破之,义军投崖赴水者不计其数。孙恩狼狈逃回船上,还是惯用的招数,撇开刘裕不顾,继续率船队向京师进军。

打掉你的都城,摧毁你的大本营,看你还有什么招!孙恩擅长水战,途中接连打败东晋水军,向建康挺进。相王司马道子惶惶不安,拿出他在淝水大战中的绝招,不分日夜待在蒋侯庙祷告神灵保佑。

不要笑话相王,人家这是借东风。

是日,东风乍起,风急浪高。东南风带来大雨,江天万里苍茫。

孙恩很后悔小学时没好好学习自然课,怎么不知道这几天有九级东南风呢。原打算乘东晋兵力分散,各地官军未能及时增援京师时,攻其不备,以海军迅速占领建康。不料因逆水逆风而行,高大楼船舰队前进迟缓,从丹徒至白石短短十几里地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

这时,各地勤王的晋军陆续抵达建康。刘牢之的北府兵驻扎在江中的新洲。出奇制胜的战略目标已难实现,孙恩率船队浮海北上攻陷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消灭官军三千人,然后再向北来到郁洲。

海上有仙山,山在缥缈间。郁洲在今江苏连云港东云台山一带,古时是海中大岛屿。孙恩天师本是五斗米道正宗水仙,这下正好回到神仙老家。

纵是大罗神仙,刘寄奴也不会放过。

东晋朝廷渡过一难,发现人才,加封屡战屡胜的刘裕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率军赴郁洲讨伐。有了单独指挥作战的实权,刘裕的军事才干充分展示出来,数战数捷。孙恩难以在郁洲立足,再次登船沿海南下。刘裕步骑沿海跟踪南下,在沪渎、海盐地区追上孙恩,大败起义军,俘斩几万人。孙恩无力扭转败局,登船自浃口退守舟山群岛,从此一蹶不振。

东晋朝廷忙于应对孙恩起义,而桓玄却打败殷仲堪和杨佺期,独霸荆州,控制荆、江等八州之地,东晋半壁江山为桓玄所有。

伍 梁王安在哉

桓玄兵势强盛,野心膨胀,截断长江通往京都的漕送,厉兵训卒,操练兵马。当他听说孙恩大军逼近建康,马上集结军队,上表朝廷,请求发兵勤王。司马元显如何敢让他进入京城,那不是放董卓入洛阳,引狼入室吗?下诏严禁桓玄出兵,双方剑拔弩张的局面异常紧张,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东晋连年战乱,王恭、殷仲堪、桓玄、孙恩先后起兵,战火燃烧着整个江南大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别说老百姓,当官的也不能幸免,自司徒以下的官员,也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每天只能领七升粮食。

国事如此艰难,把握朝权的司马元显却沉浸在平定王恭和孙恩的胜利喜悦中。他与父亲司马道子同录尚书事,名义上共掌大权,时人称司马道子为东录,司马元显为西录。

司马元显对高门士族的排斥心态,使府中聚集许多庶族人物,阿谀奸佞的小人们将司马元显吹捧为一时英杰、风流名士。司马元显日益骄侈,不顾百姓死活,不停搜刮民财、聚敛钱物,富有程度竟然超过帝室。

朝廷离心离德,百姓怨声载道。大名士桓玄致信司马道子,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痛斥时弊,义愤填膺,将锋芒直接指向当政的司马元显。

信中讥讽司马元显冒领大功,孙恩撤军纯是天气帮忙,属自愿退兵。执政大臣冤杀王恭,重用奸邪,这才导致天下窘迫。桓玄厚着脸皮,毫不谦虚地指出自己深孚众望,声名远播,是国家的心腹栋梁。除了我桓玄没有人能够治理天下。

桓玄的信如同讨伐司马元显的檄文,让司马元显大为紧张,恐惧不已。面对桓玄流露出进入朝廷主政的野心,谋士张法顺劝他先声夺人,出兵讨伐桓玄。

司马元显表示同意,派他去联络刘牢之。刘牢之觉得征讨桓玄有些困难。张法顺从京口回来,急忙对元显说:“我观刘牢之言谈举止,必有二心,不如召入朝廷杀掉,不然,坏我们大事。”司马元显正指望北府军帮忙,怎么肯杀刘牢之,下令大治水军,征兵装舰。

喜欢迁罪于人成不了大事。司马元显不杀刘牢之,结果被刘牢之出卖,身死家灭,临死的时候埋怨道:“张法顺误我啊!”人家张法顺让你杀刘牢之,怎么不听,失败后怨天尤人有什么用处!害得人家跟你一块被杀,是你误了人家,还说人家误了你,这种老板,哪一个员工肯跟呢?

司马元显自任征讨大都督,以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谯王司马尚之为后部,进攻荆州。出兵前,张法顺出馊主意,让司马元显下令刘牢之诛杀建康城中的桓氏兄弟,一来宣示与桓家势不两立,二来考察刘牢之的忠心,把刘牢之死死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司马元显再三不听,反而委任桓氏家族的桓谦为荆州刺史,打算用这种方法收买荆州人心。

朝廷出兵的消息传到荆州,桓玄大吃一惊。原以为朝廷经过孙恩之乱,地方饥馑,漕运不继,自己截断长江通道,江东没有粮食,连军队也只能用麸皮和橡树果实做口粮。万不曾想到能来讨伐,慌乱中下令军队集结江陵城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