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第3/4页)

当时按照李鸿章的部署,马玉崑所率领的四个军营的毅军绕过江东,形成掎角之势。卫汝贵、丰升阿两支部队,一共十八个军营驻扎在城市南边的江岸,左宝贵军队的六个军营驻守在北山城,叶志超、聂桂林两名将领留在平壤城中。十二、十三、十四日这些天,日本军队已经陆陆续续集结在平壤附近,两军经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但是彼此的伤亡都没有多少。到了十五日的晚上,敌人的部署已经确定好了,命令右翼军攻打大同江左岸桥里的大炮台,然后渡过江河去冲击平壤的正面,让师团长的队伍在他们后方准备支援;左翼军从羊角岛下来,渡过大同江,冲击我军的右翼。十六日的时候,敌军在大同江岸边和马玉崑的部队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敌军死伤非常多,炮台全都被攻陷。当时左宝贵撤退,驻守在牡丹台,有七连发的毛瑟枪,还有快炮等,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敌军接连发射开花大炮,左宝贵负伤后不幸阵亡,官兵内部产生了很大的混乱。下午四点半,叶志超急忙悬挂起白旗,向敌军乞求停战。那一夜整个师的官兵纷纷开始撤退,在义州、甑山两处,被敌军拦截、追杀,死了足足有两千多人,于是平壤就被敌军占领了。

就是这场战役,李鸿章二十多年来训练的官兵,自夸善于作战的部队,基本上什么都没有了。中国军事力量废弛,这个事情本来很早就被外国人所了解。唯独淮军、奉军、正定训练官兵,一向使用洋人的操练方法,又是李鸿章一直苦心经营的,所以日本听到这些威名非常害怕;等到日本战胜之后,日本将领还一直说他们不是真正的淮军。淮军作战失败的原因,一是因为将帅愚蠢渎职,其中最过分的如卫汝贵,克扣军饷,自己临阵先逃;又如叶志超,战败了却假装打了胜仗,欺骗君主要求赏赐。任用这样的将领上前线去杀敌,怎么会不失败。还有一个原因是,统帅一共六个人,官职和权力都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人能够总统摄领的,所以军心涣散,彼此没有策应。这场战役是李鸿章用兵战败的开始,而淮军的名声也从此一落千丈。

训练了很长时间的官兵尚且情况这样,其他仓促招募来的新兵,不懂纪律,也不懂如何使用武器,更不用提了!自从平壤那场战争失败后,朝廷对战事的谋划就更加飘忽不定,这些军事责任不能全都怪在李鸿章一个人身上,所以我就不详细叙述了,仅仅罗列他们中一些重要的将帅:

其余的前后从军的部队,有承恩公桂祥(慈禧太后的胞弟)、副都统秀吉的神机营马步兵,按察使陈湜、布政使魏光焘、道员李光久、总兵刘树元、编修曾广钧、总兵余虎恩、提督熊铁生等率领的湘军,按察使周馥、提督宗德胜等率领的淮军,副将吴元恺率领的鄂军,提督冯子材率领的粤勇,提督苏元春率领的桂勇,郡王哈咪率领的回兵,提督闪殿魁新招募的京兵,提督丁槐率领的苗兵,侍郎王文锦、提督曹克忠奉旨团练天津的常胜军,还有某个蒙古的官员带领的蒙古兵。中间有的归李鸿章指挥,有的归依克唐阿指挥,有的归宋庆指挥,有的归吴大澂指挥,有的归刘坤一指挥,没有一定的归属,也没有统一的行动,有见识的人早知道这是一场根本打不赢的战争了。

九连城失守,凤凰城失守,金州失守,大连湾失守,岫岩失守,海城失守,旅顺口失守,盖平失守,营口失守,登州失守,荣城失守,威海卫失守,刘公岛失守,海军提督丁汝昌带着北洋残留下来的军舰向日本投降,于是中国的海防力量被全部摧毁。现在请允许我将李鸿章生前最重视、最用心经营的海军,重新列出一个表格来,以便大家感受那种穷途末路的情形:

经远 铁甲船 沉 黄海 致远 钢甲船 沉 黄海 超勇 钢甲船 沉 黄海 扬威 钢甲船 火 黄海 捷顺 水雷船 夺 大连湾 失名 水雷船 沉 旅顺口外 操江 木质炮船 夺 丰岛冲 来远 铁甲船 沉 威海卫 威远 练习船 沉 威海卫 龙福 水雷船 夺 刘公岛外 靖远 钢甲船 沉 刘公岛外 定远 铁甲船 降 刘公岛中 镇远 铁甲船 降 刘公岛中 平远 钢甲船 降 刘公岛中 济远 钢甲船 降 刘公岛中 威远 木质船 降 刘公岛中

剩下的还有“康济”“湄云”用木头做成的小兵舰,“镇北”“镇边”“镇西”“镇中”四艘蚊子船,还有五艘水雷船、三艘炮船,在刘公岛海湾被损坏的或完好无损的船,大大小小一共有二十三艘,全都落到了日本人手里。其中还有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丙”“广乙”三艘船,有的被打得沉到了水里,有的投降。从这之后,中国北部海面上数千里,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中国舰队的影子。

中日两国战争之际,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人们几乎把他批评得体无完肤,人人都想杀了他。静下心来谈论这些,李鸿章确实有他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最开始不知晓国际公法,误劝朝鲜和各国立约,这是过错一。既然已经允许朝鲜签订条约,就代表默认它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了,但是后来又派兵干涉他们国家内部的战争,给人留下话柄,这是过错二。日本既然已经调派官兵过去,势必就是只会进去,不会撤退,李鸿章却不能抓住先机,而总想依赖其他国家的帮助来挽回这个局面,致使延误了时机,这是过错三。聂士成请求趁日本军队还没有来的时候,派兵直接攻打韩城来制服敌人,李鸿章没有采用,这是过错四。在“高升”号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丁汝昌请示带领北洋海军率先攻打敌人的军舰,李鸿章没有采纳,使得敌人反客为主,敌人势力越来越大,而我军越来越危险,综合以上的原因,都是李鸿章不想由我方挑起战争所致,还只想用外交礼节来应付,却不知道当甲午年五、六月的时候,中国和日本早就成了敌对国家,再也不是友好的邦交国了,错误地用和邻国友好交往的策略来应对战争,这是过错五。李鸿章为自己解释说:仔细考虑我军的实力还不能够对抗日本,所以害怕挑起事端,因此才保持忍让的态度。如果是那样,李鸿章任职北洋大臣、训练军队、带兵打仗二十年了,为什么连一仗也打不了呢?这是过错六。李鸿章可能又要为自己解释说:政府阻碍牵制,经费不够啊。如果是那样,那也只不过是军队不能扩充兵力罢了,怎么连现有的部队,比如叶志超、卫汝贵这些部队,一向因为训练的时间长而被大家知道,也脆弱成这个样子呢?而且随意克扣军粮、强抢民女这些事情经常能够听到,如果军纪严格些就没有这些事情发生了,这是过错七。好多枪都是坏的,子弹是假的,或者是买的子弹和枪支不配套,火药不随枪械同时下发,要是说以前管理军械局的人都是廉明的,谁能相信这些话?这是过错八。平壤这场战役,军队没有统领的将帅,这是兵家特别忌讳的,李鸿章居然犯了这个错误,这是过错九。从头到尾坐着等待敌人来进攻,被人牵着鼻子走,却不能做到牵着别人鼻子走,害怕敌人像害怕老虎一样,这是过错十。海军竟然不知道使用军舰和大炮,这是过错十一。旅顺要塞,西方国家的人说派上百个官兵守着它,只要准备充足的粮食,三年都不能攻破,李鸿章把那个地方委托给自己的亲信,那人却怯懦贪生怕死,听到一点儿风声自己先逃跑了,这是过错十二。这些都可以算作李鸿章的罪过。但在甲午年九、十月之后,满朝的文武百官都随便乱出主意,如果所下的命令不能出自一个人,那么责任自然也不能都归结到一块儿,如果把那些都归于李鸿章一个人的过错,李鸿章当然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