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争政策(第5/5页)

作为一个军人,我认为具有人道主义的战争比有组织的屠杀好,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宁愿生活在古代,而不是可怕的现在。因为在古代,作战都是彬彬有礼的,而不是现在,妇女儿童也被卷入屠杀中。

国内战争和宗教战争

与国外纠纷无关的内部战争,起因通常由于不同的政治和宗教派别意见和思想的冲突所致。在中世纪,往往是各封建集团之间引发这种战争,不过最值得研究的还是宗教战争。一个政府如果利用国家力量削弱反对党派的实力,尚属可以理解的范围。但如果,为了迫使人们统一用法语或是拉丁语祈祷而引起战争,就太难以理解了。宗教狂的战争,如果与外部战争产生联系,是非常可怕的,如果又加上家族纠纷,就更恐怖了。神圣同盟时代的法国就是一个实例。

以下这点是我认为能够忍受的:两个教派或是两个党派联合起来,赶走想要插手的外国人,然后双方在互相克制的情况下,通过和谈达成谅解,确定各自的权利。第三方介入某国内部的宗教纷争,只能说明它别有用心。

两线作战和两线作战的危险性

罗马人有一条古训:千万不要同时进行两个大规模的战争。这条古训早已成为共识。

一个国家可能被迫同时与两个邻国作战,尤其是在还找不到能出于自卫和保持政治均势而给予援助的盟友时。两国人民联合起来倾力反对一个国家的情况很少见,但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只是辅助作战,那么这就是属于另一个范畴的战争。

路易十四、腓特烈大帝、亚历山大和拿破仑,都曾独力面对欧洲联盟。如果本可避免因侵略而引发的这类战争,那么说明,发动战争的一方是在自食恶果。如果这种战争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就必须采取任何可以改变态势的措施,力求结成联盟。

反对路易十四的联盟,表面上是因为西班牙的问题而结成同盟,实际是路易十四多次发动侵略,使其邻国极为不安。在对付欧洲同盟时,路易十四与巴伐利亚选帝侯结成联盟。腓特烈二世当时也只是获得了英国的经济援助与一些小国的协助,而他要对付的是欧洲三大王国所结成的同盟,幸好敌人行动不协调、兵力不足帮了腓特烈二世的忙。

俄国亚历山大1812年所经历的战争,与这两次战争一样,也是不可避免的。1793年,法国遭到了整个欧洲的攻击,然而法国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在近代各国统治者中,只有拿破仑一人,主动同时发起多线作战,即对西班牙战争、对英国和对俄国战争。但是,在俄国战争中,他得到了奥地利和普鲁士的支援,他还以为会得到土耳其和瑞典的支持。别人都认为他在冒险,但他自己并不这样想。

可见,以下两种战争差别很大:一个国家只对一个国家作战,第三者以辅助身份参战;一个国家同时从两面对两个强国开战,而两个强国倾尽全力作战。1809年,拿破仑如果只对奥地利开战,即使奥地利可能得到兵力支援,这种情况也比他向英国支持的奥地利和西班牙分别开战好得多。

我的结论是,尽量避免两线作战,一旦发生这样的战争,最好对其中一个敌国采取克制的态度,待时机成熟再一雪前耻。这也是有条件的,双方的兵力对比、地形条件,以及为了恢复政治均势而争取同盟的可能性,都会对该国产生影响。

我既指出了这种战争的危险性,又得出了如何应付这种危险的方法,那么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 弗朗索瓦一世(1494—1547),又译法兰西斯一世,法国国王,在意大利战争中最后败给了如日中天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编者注。

[2] 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22),公元前525年率波斯军队入侵埃及,成为埃及统治者,建立埃及第二十七王朝(波斯第一王朝)——编者注。

[3] 大流士(?—公元前485),即大流士大帝,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5年任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编者注。

[4] 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约公元前115—公元前53),古罗马军事家、政治家,公元前53年仓促发动了对安息帝国的战争,在卡莱战役中全军覆没,本人也死于征战中——编者注。

[5] 弗拉维乌斯·克劳狄乌斯·尤利安努斯(331—363),君士坦丁王朝的罗马皇帝——编者注。

[6] 本节所谈的是国家之间的战争,国内战争将在另一节中介绍——作者注。

[7] 杜木里埃(1739—1823),军人,曾积极推动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并策划入侵低地国家——编者注。

[8] 米切尔·内伊(1769—1815),法国元帅,1808年6月6日,被封为埃尔欣根公爵。1815年滑铁卢失败后被捕,12月6日被判有罪,12月7日在卢森堡戈登附近被枪杀——编者注。

[9] 尼古拉·苏尔特(1769—1851),法国元帅,拿破仑手下名将之一,被认为是最出色的战术家之一——编者注。

[10] 后备役部队应该是根据政府号召参战的,身穿军服,完成自由人民承担的义务,能在国际法公约规定的范围内行动——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