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安德列·别雷(АндрейБелый,1880—1934)是二十世纪初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家。长篇小说《彼得堡》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因为这部作品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读者对这位俄罗斯近代大作家及其创作至今仍比较陌生。

安德列·别雷是个笔名,别雷原名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布加耶夫。1880年10月26日别雷出生在莫斯科,父亲是莫斯科大学数学系著名教授,母亲爱好音乐,擅长演奏钢琴。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03年从莫斯科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又留在该校文史系继续学习三年。大学生时代,他既精心攻读专业课程,又对达尔文主义、玄秘主义及叔本华和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酷爱各种艺术,对音乐、美术、雕塑、建筑都有较深的造诣,并开始文学活动。1906至1923年间,他曾多次出国,有时为了进修学业,有时是纯粹的旅游或想改换一下生活环境,先后到过法国、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非洲和中东地区,旅居次数较多、时间较长是在德国柏林。二十年代中期后基本定居莫斯科,直到1934年1月8日病逝。

在政治上,安德列·别雷虽然经常以超党派自居,却始终关切祖国人民的命运。年轻时,他深感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世态的畸形丑恶,于是总赞成变革;不管这种变革是什么性质,由哪个阶级阶层领导,他都拥护。1905年革命前夕,他发表《绿草地》一文,将俄罗斯比作迄今遭巫魔禁锢的美女,预言她将因革命而获得新生。而在1906年写的自传及《社会民主党和宗教》等文章中,则表示自己赞成神秘主义也同情革命,甚至称:“就社会观点来说,我属于社会主义者”(1)。1917年二月革命后,他支持资产阶级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同年底又为无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热烈欢呼。在此后的苏维埃年代里。他不理解甚至公开表示不赞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却从一开始就积极参加祖国的新文化建设,应邀热情为青年作者授课或进行专业辅导。

在文学事业上,安德列·别雷一生坚持探索,勤于笔耕,而且是个多面手。自1901年首次发表作品以来,他始终既写诗又写散文还写小说,既编杂志又从事理论著述,数量相当可观,给后世留下一份十分丰富、独特的文学遗产。其创作方面的代表作,有诗歌《蓝色天空中的金子》(1904)、《灰烬》(1909)和《瓮》(1909)、《基督复活》(1918)、《公主与骑士》(1919)和《星》(1919)及《离别以后》(1922),用带韵律的散文写的四部“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或《北方交响曲》、《戏剧交响曲》、《复返》和《暴风雪高脚杯》)(1903—1908),长篇小说《银鸽》(1910)、《彼得堡》(1913—1914)、《莫斯科》(1926)和《头面像》(1932)等。这些不同样式、体裁的作品,有的写中世纪社会,有的属于宗教传说故事,有的表现古代欧洲,有的讲过去和当前的俄罗斯生活,取材极为广泛,多采用象征性形象和奇特的手法表达作者对种种悲剧黑暗现象的不满和哀伤及对真善美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包含对人生的神秘主义观点。他还发表文艺论著《象征主义者》(1910)和《为什么我成了个象征主义者》(1928)等,编辑出版象征主义杂志《幻想者札记》(1919—1922)等,长期系统宣传象征主义文艺思想。和勃洛克、勃留索夫一起,安德列·别雷被认为是当时俄罗斯文坛上象征主义流派的三主将之一。他晚年出版的回忆录《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上》(1930)、《世纪之初》(1933)和《两次革命之间》(1934),是关于二十世纪头三十年里欧洲和俄国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特别是长篇小说《彼得堡》,问世后着实走红了好长一阵子。苏维埃政权初年根据小说故事改编的同名话剧,搬上舞台后曾经吸引了政府主管文化和文学艺术的人民委员卢纳察尔斯基的兴趣和注意。经作者本人修改、删节后于1922年由柏林时代出版社出版的本子,在俄罗斯及苏联国内多次再版。当时甚至出现过一股“《彼得堡》热”,不少作家因模仿它出了名。就连一直自感同作者“格格不入”的高尔基也承认自己“赞赏安德列·别雷的作品所表现的紧张和独创性”。(2)

但是,从安德列·别雷逝世不久的三十年代中期开始,他的包括《彼得堡》在内的全部创作渐渐变得不受重视和被冷落了。起初,是因为1935年苏联政府“批准”确认“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3),而他始终属于不按照“基本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家之列。后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安德列·别雷和许多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一起被当局作为“颓废派”或甚至“政治上和艺术上反动的蒙昧主义与叛变行为的代表者”(4)遭到公开的点名批判。这样,他在革命前及苏维埃政权初期曾经风靡了整二十年的著名长篇小说《彼得堡》自1935年以后,就再也没有重版过。

苏联文学界对安德列·别雷及其名著《彼得堡》重新发生兴趣,始于六十年代初。当时,在苏联社会广泛批判个人崇拜及其危害、全面反思半个世纪来苏联文学的历程、紧张探索苏联文学新的更加开阔的前景中,人们又重新想起了安德列·别雷,想起了他的代表作《彼得堡》。1962年,苏联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的九卷本《简明文学百科全书》第一卷首次把安德列·别雷列为重点作家和俄罗斯象征派的代表,作了不带“颓废”、“反动”等批判性帽子的介绍,所举经历和主要成就中,着重称《彼得堡》是他的“最佳作品”。在1965年面世的该百科全书第五卷所列《“意识流”文学》条目中则说,“围绕着作为一种创作原则的‘意识流’形成了整整‘一个流派’……他们是普鲁斯特、斯泰因、伍尔夫、别雷,最后还有乔伊斯”,把作家的名字与法国、美国、英国及爱尔兰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意识流”的主要代表人物并列在一起,从而表明他在世界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1978年,1922年柏林出版的《彼得堡》在绝版四十多年后公开面世。1981年,莫斯科的科学出版社把《彼得堡》最早未经修改删节的版本列为苏联科学院文学典籍丛书的一种,加了专家的大量注释后重新出版;科学院院士利哈乔夫为之撰写的序言中称它是“在俄罗斯文学中第一部同时表现了东方和西方,也就是表现了全世界的作品”,认为它“至今具有现实的世界意义”。美国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把安德列·别雷列为重要作家,说他是“俄国象征派最主要的理论家和诗人”,其《彼得堡》等小说作品“风格近似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他在发展写作新技巧方面对后来的俄国诗歌和散文的风格影响很大”(5)。八十年代末苏联出版一部专门研究《彼得堡》的著作甚至这样写道:“没有安德列·别雷的创新手法,就难以理解二十世纪欧洲文学中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加缪和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及普鲁斯特部分作品等重要文学现象的产生。这是一个统一的探索心理描写手法的艺术体系,它丰富了二十世纪的世界艺术”(6)。至此,安德列·别雷作为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文学名家,他的《彼得堡》是一部近代俄罗斯文学经典性名著的意义,再次得到苏联及国际上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