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第3/7页)

那年,正当我低头老牛拉石头车的时候,邮递员在路上高喊着:“李涵穹,李涵穹,谁是李涵穹?喜报!喜报!大学录取通知书!”

那年高考结束,我干了40天石灰窑,挣了320元血汗钱,那是我人生最沉重的尝试,要是现在,给我3200元我也不干。烈日蝉噪下,脱掉满是汗渍的衣服带着蓬头垢面,我欣喜若狂激动的走路都不会走了,一头扎进亲亲的使狗河上下翻腾着跳跃着,痛痛快快地冲洗着,任自己的母亲河亲吻着疲惫伤心的身体,任水中的鱼儿和我欢闹着,任那些正在经历我童年往事的小孩子们傻看着。我在那么背晦的情况下,竟然还考上了大学,某种程度上,随着日月积累,冥冥之中,我相信人的命运,那命运就是奋斗,那命运就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你要想得到回报,要先为别人着想。只有为别人付出了,自己才有收获。那命运是一种博爱,是一种终极的关怀。或者只有为别人着想,才能洗清来到这世间的罪恶。冥冥之中,或者徐世水保佑了我帮助了我,从此使我摆脱这黄土生活上肩挑背磨耕拉犁耙耩耧的命运,在无垠的天空里用各种汉语和英语符号构思翱翔自己的梦想。

那一年,带着自己挣的血汗钱,我踏上了西去的火车,第一次走出山里,第一次看那吐着白烟“轰嘁嘁嘁——轰嘁嘁嘁——”喘着粗气的绿色的长龙。那时大学还不收学费,我用自己的钱购买生活用品加上学校的补助,第一个学期还绰绰有余。

从那时起,我就感到我的腰板挺直了,要替父亲、母亲支撑起他们累弯的腰,挺起这个家庭的脊梁。

雨还在下,灰蒙蒙的,烟横雾斜,凄凄潇潇如晦,颗颗凝涕似泪珠满挂。屋檐下,粮囤上,梧桐树,或刷刷而下,或滴滴答答,或愁滴空阶,真应了李清照所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叔,不能再等了,我只有暑假有时间,雨停了,我就和你去潍坊再检查一遍,没事回来,有事的话接着住院。”我回过头去对父亲说。父亲正坐在长长的板凳上,一根根地顺着高粱秆,趁雨天缚笤帚。

“靠靠吧,住院得花多少钱啊?”父亲说。

“检查完再说,住院没钱,借钱也要治病。”我不容分说。

雨歇蝉噪,空清新,湿叶萋萋,媚山清瘦。降媚山下,一老一少,踩着路边带着露珠的青草,深一脚浅一脚向前行走着。青年时而跳跃着,时而张臂拥抱着可亲的故乡,时而回头拉老人一把。10公里的路,我和父亲就这样在泥泞中步行赶到飞水镇坐公交车,再在安丘转车去潍坊。

“医生,这是五月份在安丘县人民医院看的病例。”我挂了普外科的号,把父亲的病例毕恭毕敬地交给一个姓周的主任医师。

“安丘看的情况在我们这里仅作参考。再说过去两个月了,病情有什么变化也不好说。所有检查都还要从头检查。”周主任说着,先摸了摸父亲锁骨看有没有淋巴结转移。突然,他看到父亲眼睛不正常。

“你右眼怎么了?”周主任问。

“小时候不知怎么感染了,一开始还能看得清,慢慢地就看不清了。”父亲说。

“多少年?”周主任戴上检查镜查看父亲眼睛。“40多年了。”父亲回答。

“病毒性角膜炎。扒了外面一层,估计还能看清。”周主任说。“躺下来。”周主任仔细查看父亲腹部变化,用手轻轻按压,当他查看到父亲会阴部时,指着父亲一侧阴囊问:“你这里水肿多少年了?”说完,打开手电筒照着一侧,从另一侧观察阴囊的性质。

“也得30多年了吧。”父亲说。

“先治好你的胃病吧。等有时间你到泌尿外科看你的阴囊鞘膜积液,还有到眼科治你的眼病。”周主任说。“好,你现在先去放射科,和在安丘一样,先做个上消化道钡透。”

放射科医生是一个很不耐烦的火暴性子人,父亲喝上钡餐左转右转都让他折腾糊涂了。他禁不住问父亲:“你是安丘哪里人?不会连一些基本的方向都不知道吧!”

钡透结果显示:龛影呈椭圆形,边缘较整齐。壁龛突出,半圆形。溃疡四壁较光滑。Hampton线2.5毫米,可见0.8厘米溃疡项圈。胃壁柔软,蠕动良好。初步诊断:胃溃疡。

周主任看着报告,端详着X线片,下不出结论。

“小伙子,带着多少钱?做个胃镜吧,这样好明确诊断,需要80块钱。”周主任说。

“好,周主任,听你的,钱够了,先诊断明确。我们100多公里来了,就是要先弄明白。”我说。

其实,那天只带了100多元,家里就100多元了。我没想到还要从头检查。长长的胃镜管子带着一个发亮的灯泡慢慢地来回抽送着沿着食管插进父亲胃里,父亲头一侧歪在一个托盘上,想吐吐不出来,憋得难受。

“大爷,别紧张!大口吸气,大口吸气。对!就这样。一会儿就好了。”一个姓董的刚从山东省立医院进修回来的研究生耐心地给父亲做着胃镜。

“好了。小伙子,过来。”他喊我,“把这报告给周主任看,我取了四块活检,你送病理室,估计三天就能出结果。但肉眼下估计是恶性的。准备住院吧。”

“小伙子,我看你们还是住院吧,先住下,再做详细检查,估计一周后手术。先交200元押金吧。”周主任说着开住院单子。

“周主任,能不能少交一点,先交100,出来没带那么多。今天先住下,我接着回去拿。”我说。

“好,先交100元。”周主任说。

我兜里连100元都不够了,怎么办?我皱着眉头在闷热的走廊里来回走着。父亲则坐在长条椅子上擦着汗休息,刚才检查把他好折腾。交住院费还差100元,还得给父亲留点生活费。在潍坊举目无亲,问谁借?眼看就要快下班了,我面前不断闪现着一个个急匆匆的身影。突然,我想起了我有个高中同学的父亲在附属医院干财务,以前还到他家去过。我急匆匆地跑到财务科。

“孙叔,我来求您了。”我红着眼睛说。“怎么了?涵穹。”同学父亲叫孙培业。

“我父亲在咱医院查出胃癌了,需要住院做手术,可今天来得紧张,我没带那么多钱,您能不能先借我200元,我回去拿,回来接着还您。”我哽咽着说。

“好,你等一等,住院治病是大事。小王,先借我200元,明天我给你。”孙叔说,“拿着,先去办住院手续,快下班了。天也快黑了,今晚让你父亲一人住病房就行,刚住下也没什么事,你到我家和希伟一起住。”孙叔热情地说。

夜黑黝黝的,昏暗的路灯下飞蛾划着一道道亮线绕着灯不断地旋转,燥热的夜空响着蝉和“赌了”无聊的燥叫。我买了一斤包子到病房给父亲送去,我心里堵得慌,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