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阶层的瘫痪   (第2/5页)

大卫试探性地和晓晶讨论过要孩子的问题,没获得热烈的相应。晓晶开始申请研究院。另外,大卫的老板给她介绍了一家品牌代理公司,先学着做公关助手。

大卫就职的公司从事管理咨询,规模不大,但在为数不多的高端客户中享有盛名。老板施朗勃热是瑞士和英国的混血。他身材精悍,目光犀利,50多岁了,看起来却比大卫还要年轻。还有一位北京来的张总,没有明确头衔,最近也常到公司里来。他的个子也矮,圆脸秃头,目光憨厚但略显冷漠。过了好久,大卫终于弄明白,张总甜腻腻地用小名称呼的那些朋友或生意伙伴,尽是些身家亿万的中国超大国企的经理或老总。

这两位大头儿经常不在,剩下五六位专家、博士秘书,十几间装饰豪华的办公室,倒有八九间总空着。考虑到公园大道写字楼每英尺的租金,这事儿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大卫当然从来不问。

他们所做的评估,在涉及金额巨大的企业并购或管理层认购股权之类的项目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正有一笔准备与一家北京公司合并的大生意。这位张总的出现,基本与之有关。因为这项安排,公司将吸引一批中国顶级国有企业成为新客户。

后来发生的事情,当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连续几个星期,纽约的金融圈都在议论大卫,将有关他的各种虚构或剪接的故事传得沸沸扬扬。也不知大卫是否真的曾经不满于自己在纽约的默默无闻,这下他反正算是彻底打响了知名度。

我从晓晶的女朋友们和大卫的男朋友们那里,收集到零散的、破碎不全的信息,勾勒出一条断断续续的轮廓和线索,也许可以说明一个中年男人的快速心理转变。

他们之间发生过两次严重的争吵。第一次是晓晶偷了他的密码,进入他的个人档案。于是有了“TEKOKI”图片在家庭内部的曝光事件。这件事本来是晓晶理亏,无论如何不该践踏别人的隐私,哪怕是自己的丈夫。但中国来的姑娘不吃这一套歪理,而那段时间大卫赶报告不很顺利,也不肯安抚一下失去安全感的妻子,反倒背上牙刷、毛巾和睡袋,干脆搬去了办公室。这事儿后来也就过去了,总不能因为丈夫秘密收藏黄色图片而离婚吧。

第二次争吵发生在大卫和他母亲之间。严格地说,那不是一次争吵,而是对于大卫至关重要的一个发现。图片事件发生之后不久,大卫给母亲打电话倾诉烦恼,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这一切自然是家常便饭,大卫与母亲的对话有一半以吵架结束。这次的起因是大卫的婚姻危机,老妈说大卫从来就不像个男人。一听这话,大卫自然火冒三丈,把积蓄了多年针对母亲的怨恨通通倾倒出来。老人家一急,口不择言,脱口泄出一项爆炸信息。

那天晚上,大卫对晓晶说,你跟我走吧,现在就走。我需要你在我身边,真的需要。晓晶说,去哪儿啊?怎么回事?大卫说,到弗吉尼亚,我妈那儿。晓晶说,到底怎么了?你妈怎么了?病了?大卫重重地说,她骗了我,骗了我30年。我们去找她,当面说清楚。请你和我一起,请你留在我身边。

然后,大卫闭上眼,把头靠在晓晶的肩上,轻声说道:“我爸,他还活着。”

半夜12点,他们租来林肯车,穿越隧道,驶入荒芜黑暗的新泽西。

深秋傍晚,遍地枯叶。大卫和晓晶搀着老母亲,一道在山坡上散步。残留的阳光,穿过斑驳树影,刺痛晓晶的眼睛。这辈子,她未曾见过这么灿烂、摇曳的色彩,这么幽蓝、干净的天。

老太太安然无恙,心脏运转正常,只是嘴唇颤抖,面容苍白。这位在弗吉尼亚山区小镇上独居的美国老太太,一头白发,被风吹乱,但她倔强地挺直肩背。在孱弱的老母亲面前,大卫尽力控制着自己的烦躁。晓晶未曾听说过什么“茶党”,也无法理解丈夫何以对此愤愤不平,冷嘲热讽。无论如何,这是他老迈的母亲,为何不能表示出起码的尊敬?晓晶忽然觉得,自己的丈夫变得像一个受委屈的大男孩。

晓晶想起她自己远在中国的父母。她和大卫一样,基本上由母亲带大。小时候,晓晶和父母有过无数次冲突,但在此刻,她心里溢出无尽的想念与负疚,让她鼻子发酸。她在心里对父母说:“女儿接你们来美国好吗?让你们看美国的树有多绿、天有多蓝,让你们在叶子黄的时候到山坡上散步,以后不再吵架、不再分开。”

回家以后,晓晶看到手机上有一条短信,发信人是大卫公司里的张总。大意是说有重要客人从北京来,有事要谈,需要翻译。张总认为自己英语不够好,临时雇人也信不过,请晓晶过去帮忙。

那天晚上,大卫给晓晶看了几张发黄的照片。立在正中央穿军服的年轻男人,就是他失踪30多年的父亲。在晓晶眼里,照片上这位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同身材臃肿的大卫·施特劳斯,没有太多共同点。说到这个话题,晓晶和大卫又有小小的争吵。在晓晶看来,不该过分责怪他的母亲。何况,过了这么多年,再去寻找那位老人,又有多大意义呢?即使他活着,或者还能想起有过这么一个儿子。

看到大卫脸色难看,晓晶转换话题,一起观赏日本漫画。后来他们脱掉衣服,把五颜六色的漫画书摊在脸和身子上。她听见大卫狂热的叹息,未完成的童年梦想和未解开的中年悲哀,缠绕纠结,过早地喷发,无奈地散去。

张总请来的客人有七八位。一看名片,晓晶便意识到他们在中国是何等人物。

每天旋风一般的会面、采购、游览,累得她嗓门冒烟,但也有难以言表的惬意。她仿佛退回到了一个与大卫全无关系的集体共振空间。这批董事长、总经理们,在国内时可望而不可即,现在不论出行还是交谈,都依赖她的帮助。无论是在招待会酒宴上,还是在第五大道的商店里,他们身着大品牌,有时也说出几句英语;但这批爷们儿的姿态和做派,还是颇像山沟里来的一群县官。然而,他们复杂、睿智、多面、细腻,具备一般美国人无法想象的揣摩和应变能力。

晓晶熟悉曼哈顿女人的话题:75%是男人,25%是购物。她们大多三四十岁,单身,对已婚年轻女人有酸溜溜的妒意。在各种聚会上,一听到某位(单身男士)在做对冲基金,或者搞并购,或者开画廊,或者交易金融衍生品,便个个眼睛发直。可是,当晓晶引着一小队中国老总们出现在某个酒会,那些装扮典雅的女士们把脸颊朝这个方向一歪,立时浮现出矜持客气但无限疏远的浅笑。有时晓晶发现,自己也在用白种女人的眼光,挑剔老总们朴实的举止。可到了下一分钟,她又满心打抱不平:臭婆娘,假模假式,拿什么架子?晓不晓得,站在你们面前的矮个子、英语说得不好的东方男人,他的身家上亿甚至上十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