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冬至

十一月冬至①。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注释]

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习俗非常看重这个节气,认为它的重要性仅次于过年。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八引《岁时杂记》云:“冬至既号亚岁,俗人遂以冬至前之夜为冬除,大率多仿岁除故事而差略焉。”

[译文]

十一月份冬至。京城里的人们最看重这个节气,即使是最贫穷的人,一年当中,即使是用家中所有的积累,甚至是借贷,到这一天也一定要添换新衣,置办饮食,祭祀先祖。冬至这一天,官府要开放关扑这一禁令,人们热情地往来庆贺,如同过年一样。

大礼预教车象

遇大礼①年,预于两月前教车象。自宣德门至南薰门外,往来一遭,车五乘,以代五辂②。轻重每车上置旗二口,鼓一面,驾以四马。挟车卫士,皆紫衫帽子。车前数人击鞭。象七头,前列朱旗数十面,铜锣鼙鼓十数面。先击锣二下,鼓急应三下。执旗人紫衫、帽子。每一象则一人裹交脚幞头紫衫人跨其颈,手执短柄铜,尖其刃,象有不驯,击之。象至宣德楼前,团转行步数遭成列,使之面北而拜,亦能唱喏。诸戚里、宗室、贵族之家,勾呼就私第观看,赠之银彩无虚日。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卖扑③土木粉捏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归,以为献遗。

[注释]

①大礼年:大礼即盛大的礼仪,一般是指皇宫有大婚、添子、新改年号等较大喜事的年份。这里是指在有大礼的年份中举行大礼的庆贺活动。②五辂:古代帝王使用的五种车子。《资治通鉴》卷一三七南齐永明九年(491年)五月记云:“魏初选五辂。”后有注云:“五辂,玉、金、象、革、木也。”又卷一七四南朝陈太建十二年(580年)二月记云:“又以五辂载妇人,自帅左右步从。”后注云:“五辂,谓首辂、夏篆、夏缦、墨车、輚车也。”③卖扑:买卖及关扑。关扑,见卷六“正月”一节注①。

[译文]

遇到有大礼之年,预先在两个月之前就要开始准备好车辆和驯象。从宣德门到南薰门外,每天往来一趟,用车五辆,用来代替五辂的仪规。每辆轻车和重车上都设有两面旗和一面鼓,用四匹马驾车。护车的卫士,全都是身穿紫衫,头戴帽子。车前面有数人击鞭,赶着七头大象。象的前面排列着几十面红旗,铜锣和鼙鼓十几个。行进时,先敲锣两下,鼙鼓立即回应三下。举旗的人全都身着紫衫,头戴帽子。每一头象则由一名头裹交脚幞头、身穿紫衫的人骑在背上,手里拿一短柄的铜镢子,镢子的刃很尖利,象若有不听话的行为,就用镢子打它。大象行进到宣德楼前面,绕着原地行走几圈后排成行列,之后再让大象面朝北行拜礼,大象也能唱喏。朝中那些皇亲国戚、宗室亲王及达官显贵人家,就互相招呼着到府中观看,并赠送银两彩帛,每天连续不断。御街上的游人聚集玩乐,观看车象的人络绎不绝。街上关扑生意都出售各种泥塑的、木雕的、面捏的小象儿,以及纸画的象,游人就买上一些带回作为小礼物赠送给他人。

车驾宿大庆殿

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①。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尽列法驾②、仪仗于庭,不能周遍。有两楼对峙,谓之“钟鼓楼”。上有太史局生测验刻漏③。每时刻④作鸡唱,鸣鼓一下,则一服绿者执牙牌而奏之,每刻曰“某时几棒鼓”,一时则曰“某时正”。宰执百官皆服法服⑤,其头冠各有品从。宰执亲王加貂蝉笼巾九梁⑥,从官七梁,余六梁至二梁有差。台谏增廌角⑦也。所谓“梁”者,谓冠前额梁上排金铜叶也。皆绛袍皂缘,方心曲领,中单环珮,云头履鞋。随官品执笏。余执事人,皆介帻⑧绯袍,亦有等差。惟门⑨御史台加方心曲领尔。入殿祗应人给黄方号。余黄长号、绯方长号,各有所至去处。仪仗车辂,谓信幡、龙旗、相风乌⑩、指南车、木辂、象辂、革辂、金辂、玉辂之类。自有《三礼图》可见,更不缕缕。排列殿门外,及御街远近禁卫,全装铁骑,数万围绕大内。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各执银裹头墨漆杖子,谓之“喝探兵士”。十余人作一队,聚首而立,凡数十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或叫鸡叫。又置警场于宣德门外,谓之“武严兵士”。画鼓二百面,角称之。其角皆以彩帛如小旗脚装结其上,兵士皆小帽,黄绣抹额,黄绣宽衫,青窄衬衫。日晡时、三更时,各奏严也。每奏先鸣角,角罢,一军校执一长软藤条,上系朱拂子,擂鼓者观拂子,随其高低,以鼓声应其高下也。

[注释]

①大庆殿:皇宫中的正殿。见卷之六“元旦朝会”一节注①。②法驾:皇帝车驾的一种。《史记·吕后纪》:“乃奉天子法驾,迎代王于邸。”“集解”引蔡邕语云:“天子有大驾、小驾、法驾。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③刻漏: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作大壶,壶底穿孔,壶中储水并竖一支刻有度数的箭形浮标。壶中的水从底孔漏出而逐渐减少,箭上的刻度就依次显露,这样就可以知道时辰。皇宫中设置刻漏,有太史局的专职人员观测记录并报时。④时刻: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天当中有十二时,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一天当中有一百刻。按照节令,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昼夜的刻数不同。冬至日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夏至日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春分与秋分日昼五十五刻半,夜四十四刻半。这样的规定沿用到清代,清初即开始使用西方传来的时钟,以一天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为四刻,即十五分钟为一刻,直到现在。至于开始使用时钟的年代,未见有详细的考证。今知明清之际朱素臣所撰传奇《未央天》中,第十八出“法场”写一位市民百姓上场时说:“我家书房里,挂着个自鸣钟,直报到午牌时分了。”这个作品大约写作于清初,可知这时普通民众家庭中已有了自鸣钟这样的先进报时工具了。⑤法服:古代礼法规定的官员不同等级的标准服。《孝经·卿大夫》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注云:“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逼下。”⑥貂蝉笼巾九梁:“貂蝉”,古代王公官冠上的饰物,始于汉代。《后汉书·舆服志》云:“武冠,一曰式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此冠在唐宋时皆通行,因此也常用“貂蝉”一词称谓达官显贵。“笼巾”,即貂蝉冠在北宋时的名称。《宋史·舆服志四》云:“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三肥、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九梁”,北宋时王公大臣的官冠上又加梁来表示官阶品级,从二梁到九梁不等。参见卷之六“元旦朝会”一节注②。⑦廌(zhì)角:“廌”即“豸’的本字。“豸”即“獬豸,豸角”,代指豸冠,又称獬豸冠,古代朝廷执法的大臣头戴此冠。《后汉书·舆服志》云:“法冠,一曰柱后……或谓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⑧介帻:一种长耳的裹发巾,流行于汉魏,后来称为进贤冠。这里用“介帻”一词是沿用古代的说法。⑨门:即内宫官名,唐时称门使。高承《事物纪原》卷六云:“《唐会要》:昭宗天祐元年四月敕有门使。《五代会要》:梁诸使亦有东西二上门使,疑亦唐官也。”⑩相风乌:原本作“相风鸟”,实应作“乌”。相风乌是古代宫廷中皇帝乘坐的一种车,车上装有长竿,竿上有乌鸦形状的风向仪。《宋史·舆服志一》记云:“相风乌舆上载长竿,竿杪刻木为乌,垂鹅毛筒红绶带,下承以小盘,周绯裙绣乌形。”木辂、象辂、革辂、金辂、玉辂:合为五辂,见上节“大礼预教车象”注②。《三礼图》:书名,原为东汉郑玄、晋阮谌、唐张镒等人所撰,皆名为《三礼图》,一共六种,都已失传。现存世的有北宋初大常博士聂崇义所撰作的《三礼图》二十卷,这是聂氏在五代后周时奉诏参照前朝的几种《三礼图》重新编写的,北宋时沈括《梦溪笔谈》和欧阳修《集古录》等书都认为它多与“三礼”的注解不合。《文献通考》卷一八一“经籍考八”云:“《三礼图》二十卷。晁氏回:聂崇义周世宗时被旨纂集,以郑康成、阮谌等六家图刊定,皇朝建隆二年奏之。赐紫绶犀带,奖其志学。窦仪为之序。”日哺(bū):即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3点到5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