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D 来自乌龟的话(第3/4页)

从一开始,北京的药商就很聪明,不肯透露那些“龙骨”的来源。药商想要垄断整个市场,后来买甲骨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还故意告诉购买者错误的信息,隐瞒了甲骨的来源地。1904年,好些外国人看到刘鹗那本关于甲骨文的书后,都开始收集甲骨。这些收集者大多是传教士,包括有弗拉特·H·查尔方特教士、库寿龄教士和保罗·伯根教士。他们收集了这些甲骨之后,一半会捐献给博物馆,接受捐赠的博物馆有卡耐基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苏格兰皇家博物馆。

不久市面上就出现了仿造品。在北京和上海的古董市场,工匠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把商朝的文字刻到骨头里,也学会了辨别哪些人容易上钩。保罗·伯根教师收集了70片甲骨,自豪地捐赠给怀特赖特学院,然而经鉴定他收集的甲骨大部分是伪造的。这时,像端方这样的中国收藏者找到了真甲骨的来源地,并派出中间商前往安阳。安阳当地的老百姓疯狂地挖掘着。1904年,一群前往安阳搜寻甲骨的人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冲突,两路人马打了一架,又闹上了法庭。一个当地长官为此事烦扰不堪,最后他决定:禁止挖掘甲骨。

不过,在安阳这样的地方,禁令通常没什么作用。农民们遵循天气和政局的变化行事:一旦时世艰难,比如洪水毁了庄稼,或者干旱得厉害,或者一场军阀的战争耽误了下种的时机;农民们就开始挖掘甲骨。有时候,重大的发现凭的就是好运气。1909年,当地的一个叫张学贤(音)的地主去地里收土豆时,被一大堆甲骨绊倒了。村民们常说,张学贤挖土豆挖出了钱来。这个一夜致富的故事迅速传开,1926年时,一伙土匪绑架了张学贤,索要巨额赎金。

张学贤的家人要马上筹到现金,只有一个办法。他们和其他村民谈好条件,让他们来自己的地里挖掘甲骨,挖到甲骨所得的利益对半分。农民们分成了3组,大致划分了彼此的挖掘范围。不过,挖掘工作开始以后,就没有人再管原来划分的范围了。每一组的人都飞快地挖着,他们又恰好挖向了同一个地方。他们各自朝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进,三条隧道越靠越近,最后整片土地塌陷了。四个人被活埋在地里;幸好还是被救了出来。这就是“营救张学贤”挖掘故事的结局。

国王(细看着龟壳上的裂纹),说:“可能会有雷暴。”

国王(细看着龟壳上的裂纹),说:“很好的兆头。”

今晚无灾。

然而,甲骨出现的时候,中国正陷入一场深重的危机之中,这场危机远非政治或经济困局那么简单。到20世纪初,外国军队已经用实力证明了他们比中国军队强大得多,而外国的政治体系显然也更加有效。有些中国知识分子甚至认为,从历史的角度而言,西方仍然占了上风。西方人认为变化更替是自然发生的:法老灰飞烟灭,古希腊分崩离析,罗马帝国免不了陷落的命运。没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儒家的保守性所带来的重担,西方人似乎看容易考虑和计划未来。西方对未来的考虑,并非如“今晚无灾”这般的短视,而是踏踏实实的考量,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西方的历史流动性更强。西方历史中,曾出现过一些关键的时刻,欧洲人重新发现了半熟悉半外来的古老价值体系,由此完成了文化的改造;例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新古典主义时期。甚至考古学也与西方的变革传统紧密结合。19世纪的欧洲,考古学由逐渐兴起的中产阶级所掌控,他们对古代的描述是一条清晰的轨迹——由石头至青铜至铁,这反映了笃信物质文明进步的现代信念。

然而,在中国,知识分子回溯过去,看到的只有更多更长的中国历史。一任任的皇帝,一个接一个的朝代,无限循环的过去。在这个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中华文明忽然感到一阵窒息,更有激进者提议,要摒弃一切传统的事物。20世纪初,一群中国的知识分子自称为“疑古派”,他们质疑漫长的朝代更替中,传统的历史文献被反复地复制和研究,究竟有无真实性可言。对这些怀疑论者来说,早期的“朝代”例如夏朝和商朝,缺乏可靠的证据,可能并不存在。这些知识分子觉得历史就是一个圈套,一条条墨守成规的传统,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

“疑古派”对甲骨不屑一顾,认为都是今人伪造的。作为回应,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派学者更勤奋地工作,解析甲骨上面的文字,希望能早日验证它们的真实性。其中一个最卓越的学者是王国维,他利用甲骨上面的刻文,还原了商朝的皇族家谱,使甲骨文研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王国维解析了甲骨上刻的名字,与历史典籍里的名字做比较,证明甲骨上的皇族姓名符合典籍的记载。对于商朝是否存在的疑问,王国维的研究踏出了至为关键的一步,证明了商朝文明的确留下了可靠的文献。

王国维痴迷于过去,对来说,甲骨文只是古老历史的其中一个元素。他是一个忠诚的君主主义者,全心全意地相信清朝会复辟。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在宣布退位以后,他仍然住在紫禁城内。在朱红色的高墙内,生活一如既往,似乎什么都没发生。日子仍然按照清朝律令设定的日历来计算,溥仪依然举行各种传统的仪式。1923年,溥仪任命王国维做“南书房行走”,工作包括对宫殿里的珍宝进行分类。整整一年,王国维住在这清朝的最后一个角落里,研究古画、封尘的卷轴、还有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后长满了铜锈的青铜器。1924年,一个军阀终于逼迫“皇帝溥仪”放弃了他的宫殿。不到3年以后,王国维终于意识到,清朝帝国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就在前清庭建的颐和园里投湖自尽。他去世以后,一个学者朋友写了篇悼文,里面写道: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呈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20年代后期,考古学终于让疑古派和拥古派走到了一起。疑古派对考古这个学科本来就很有兴趣,他们指出,甲骨的挖掘过程并不科学。这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都在奋力呼吁,要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思想;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这样的呼声就传遍了中国大地。

及时是拥古派的人支持考古学,他们希望能挖掘出能证实商朝存在的确凿证据。1928年,新建不久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选择了安阳作为中国第一个考古遗址,组织人们进行系统的挖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