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6/11页)

出殡时,由于恭送人员众多,身份又不同,要修有不同的道路,称为御路。凡御路所经,无论什么建设都要拆除,黄土铺垫,以备应用。梓宫所走路线为一条,人员众多,路宽而平坦;皇帝走另一条路,在梓宫启行后,皇帝走另路,提前到芦殿等候,一旦灵驾到来,要跪迎;皇太后、皇后等女眷,要在灵驾起行后,瞻望,俟灵驾走远,随后而行。

从京师到东西陵,一般分作5程,每程一个芦殿,日暮以后,停棺其中,凡遇雨也停驻在此,或临时扎搭罩棚。芦殿,称黄布城、黄幔城、黄网城等。灵驾到时,陈卤簿于门前,皇帝率王公大臣,跪于北门外,太后是这样,灵驾由北门进,奉灵驾于殿内正中,陈册宝于左右案上,行夕奠礼,早晨行朝奠礼后,皇帝跪送灵驾启行。

灵驾所过御路,两边百里内文武大臣,预先跪迎于路右百步外,候灵驾过,随至宿次,在黄幔城外行三跪九叩大礼,夕奠礼时,文官在正蓝旗末,武官在镶蓝旗末。灵驾过门桥时,要派内大臣2人轮流祭酒,焚楮城。

灵驾到东西陵,其梓宫并不马上就入葬地宫,要暂时安奉。

大葬,即将梓宫随葬地宫,是清帝后丧礼中最为关键的,也是最隆重的礼仪,称为永安大典。届时,皇帝、后妃、王公百官要云集陵寝,按序排立。奉安前一天,皇帝要率群臣行迁奠礼,然后,梓宫登小舆,皇帝亲引梓宫由殿之中阶降,循殿东行。梓宫走陵寝中门,皇帝扶棺上方城前平台上,奉安梓宫于芦殿正中的龙上,没册宝于左右案上。第2日,梓宫安奉地宫,由皇帝亲自扶棺下去,前面有10名太监执灯引导,钦点之王大臣随梓宫后进入,敬视永安于石床之上,然后撤出龙车。

如果皇后是陪葬在帝陵里面,皇帝尚未去世,那么石门就不可掩闭,要等到皇帝葬入后,才可由北而南逐道掩闭石门。否则,就会铸成大错。

嘉庆八年,孝淑皇后准备葬入昌陵地宫,拟仪注时,办事大臣有“掩闭石门,大葬礼成”这样的糊涂话。嘉庆帝看后十分震怒,当即下旨严斥:

“试思石门岂可闭?既闭不可复开。此吉地乃皇考赐朕之地,非赐皇后之地,若关闭石门,欲朕另卜吉地乎?”结果处置了一批承办丧事大臣。

在进入到地宫之后,有几个特点很有意思。

其一,是帝陵地宫中的后妃陪葬。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生前或死后都要有人陪伴。清代康熙朝以前的帝陵,基本上沿袭了明代人殉的陋俗,殉葬者或后宫主位,或奴仆或婢女。但他们殉主后,所葬方位要根据生前地位而定,只有极少数地位尊崇的后妃,才可能与皇帝合葬,这就是皇帝地宫中多具棺椁的原因。

自努尔哈赤到光绪的陵寝地宫中,合葬后妃情况如下。努尔哈赤福陵:孝慈高皇后、大妃;皇太极昭陵:孝端文皇后;福临孝陵:孝康章皇后、孝献皇后;玄烨景陵: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敬敏皇贵妃;胤禛泰陵: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弘历裕陵:孝贤皇后、孝仪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颙琰昌陵:孝淑睿皇后;旻宁慕陵: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奕詝定陵:孝德显皇后;载淳惠陵:孝哲毅皇后;载湉崇陵:孝定景皇后。

其二,是清陵地宫中,关于棺材方位的几个标准。居中为大,左为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即形成了鲜明的古代宗法制度,在宗族的家庙排序中,即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于左右两侧,按序排列。《周礼》中,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记载。

清代的陵寝,就清东陵而言,充分体现了昭穆葬法,落成于康熙三年的孝陵,以其墓主为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位尊而显赫,占据清东陵中心位置,他的儿孙分左右次序排列。按这一法则,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辈分虽最高,但由于其子顺治帝已占据陵区中心位置,便无法安置孝庄的陵址,所以,只好在风水墙外,单独建陵,自成体系。

就陵寝的建筑而言,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法则,神功圣德碑楼中,满、汉两体文字,左满文右汉文;小碑楼中的满、蒙、汉三种文字,满文居中,左蒙文,右汉文,反映出清代统治的民族种类中,尊卑有别的等级次序。就陵寝宫门而言,中门为神门,走棺椁或墓主人,两边则左为君门,右为臣门,方位卑尊,判然可知。

其三,预留和卑不动尊。皇帝后妃众多,帝陵地宫内宝床格外宽大,且有垂手床,将一些地位高的、死于皇帝之前的、较受宠爱的后妃与皇帝合葬。所以,在地宫宝床之上,要预留一些位置,以备使用。可是,大多数后妃死于皇帝之后。按惯例,皇帝死后,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最迟不过四个月,即入葬地宫,一旦葬入地宫,即关闭石门,永不开启。那么,遗下的皇太后将葬于何处呢?只好根据卑不动尊的原则,在帝陵左近另卜茔城了。雍正帝死后,于乾隆二年三月奉安泰陵地宫,当时,办理丧务王大臣上奏:“世宗宪皇帝梓宫奉安泰陵地宫……其随入地宫之分位,并万年后应留之分位,相应请旨。”这里共有两层含义,一是入葬地宫,后妃的位置如何,二是是否为皇太后留有棺位,以备将来使用。孝圣宪皇后立即下了一道懿旨:“世宗皇帝梓宫奉安地宫以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这样,孝圣以卑不动尊为由,在泰陵左侧,另建泰东陵。

其四,棺材可动。按照中国传统的做法,人死之后,就要葬入地下,即入土为安。一旦葬成,应永不启动。可是,清代皇族的墓地,却经常发生葬后复行启动棺木的现象。如孝东陵修建以前,顺治的一些妃嫔死后,葬在了风水墙西门外,黄花山脚下,有贞妃、恪妃、悼妃等,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移葬孝东陵,康熙帝敬敏皇贵妃,死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当时封为敏妃,据考证,她死后葬于景妃园寝内,雍正帝继位后,由于他实行了严酷的政策,众叛亲离,只有敏妃所生怡亲王允祥十分得宠,雍正帝为报答他,将允祥生母敏妃追尊为敬敏皇贵妃,将棺木由妃园寝起出,堂而皇之地祔葬景陵地宫,经考证,这就是景妃园寝内空券的来历。

最后,是地宫中棺材摆放位置的办法。顺治帝孝陵为清东陵第一陵,还保留着关外火葬习俗,其地宫内为三坛骨灰。康熙二年六月初六日,康熙帝为其父行宝位安葬地宫礼,“世祖章皇帝宝位奉至地宫,安设宝床上正中,奉孝康章皇后宝位安设于左,奉孝献皇后宝位安设于右毕,掩闭元宫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