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5/11页)

出殡礼仪

皇家一旦有人薨逝,宫内会马上采取行动。先是按死者等级组成一个治丧组织,具体负责一切丧事活动。其中,皇帝、太后、皇后属于国丧,要由礼部负责,整个国家都要有所举动;皇贵妃以下的后宫主位,则由内务府主持,只在宫内治丧。不管哪一级的妃嫔去世,都会通知她的家人前来看视,然后才可以入殓,装入棺椁之中,否则,在险恶的宫廷之中,没有经过家人看过就给大殓的妃嫔,会认为是非正常性死亡。

明朝时,帝后妃死去,有浴尸后再小殓的记载,而清代,则没有浴尸的记载。所以清代后妃死后,没有复杂的浴尸过程,很快就会进入小殓程序。

小殓,其实就是为死者穿上衣服,即穿寿衣。在小殓之前,按例允许后妃至亲之人或娘家人看视,尤其是死在皇帝之前时,皇帝要看视小殓,皇太后健在,也要前往看视。

为死者穿戴整齐,是小殓的重要内容。而且,这种穿戴要能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或身份。皇帝死后,其穿戴是朝服那一套。如乾隆帝死后,头戴天鹅绒绣佛字台正珠顶冠,身穿绣黄宁绸锦金龙袍,佩雕珊瑚嘛呢字朝珠,足蹬青缎凉里皂靴。

皇后的穿戴与皇帝大致相同,不过清代皇后死去,尚未发现有戴“凤冠”字样的记载。皇后的头上,一般为金累丝点翠镶珠石钿,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凤冠”吧。同治帝孝哲皇后和光绪帝孝定皇后无不如此。

皇贵妃以下至嫔位,居东西六宫。她们死后,均头戴吉祥帽,身穿各式蟒袍,戴朝珠,蹬朝靴。如咸丰帝婉贵妃死后“头戴吉祥帽……(穿)金黄缎绣五彩金龙锦蟒袍一件”;嘉庆帝淳嫔死后“头戴吉祥帽一顶……(穿)缂丝棉蟒袍一件……伽楠香小朝珠一盘……”

至于贵人、常在、答应,在后宫中地位低下,其死后,无特旨只穿寻常夔龙衣服入殓。如乾隆帝白贵人死后,“头戴吉祥帽……(穿)石青缎绣八团有水夔龙锦褂一件……”

这些穿戴看似简单,实际上每一件物品如首饰等,均镶有不同名目的各色宝石、珍珠等,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尽显皇家气派。

小殓完毕,要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含口,一个是开光。

含口,就是在死者口中含物,称为“口头实”。古人认为,死者辛苦一生,儿孙不忍心要他们空口而去,故而,在死者嘴中放一些东西,不做饿死鬼。另外,放入一些东西,把舌头压住,也免得到另外一个世界里乱说话,惹口舌之灾,因为古人深信舌头是万恶之源。含口的内容,历代有别。春秋之制,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清代,宫中的含口也有明显的等级之分。

皇帝的含口在档案中未见记载。但清理乾隆地宫时,发现一枚雕成蝉状的玉片,基本确认为乾隆帝含口。郭沫若先生在其考证文章中,也提过皇帝口含应为玉蝉。蝉应节蜕皮,寓可以转世超生之意。但其他帝王是否如此,有待考古后佐证。

皇后的含口,亦无明确记载,只是孙殿英盗墓时,发现慈禧口含一颗大的夜明珠,两块组成,价值连城。其他皇后想必没有如此奢华的含口。

皇贵妃以下的含口,在档案中却有一些记载,如道光帝彤贵妃死后,“口含小正珠一颗”。珍珠向为满洲贵族所喜爱,各个等级的妃嫔死后,口含珍珠属正常现象。当然,是否有依礼含金木屑、金银屑、银屑的妃嫔,就有待证实了。

开光,其实就是古人的一种认识问题。古人认为,人死以后,生前的喜怒哀乐都会聚于眼前,这是凡俗的东西,是赃物,要将其擦掉,才能清静地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开光的做法是:由死者的子女(一般为长子)用筷子夹住棉花,蘸着干净的水,擦拭死者的眼圈,与其做最后的告别。此外,开光还有抿目的作用,如果死者睁着眼睛,古人认为对死者和生者都没有好处。所以,通过开光,使其瞑目,一举两得。

小殓完毕,就要由钦天监择吉时大殓了。大殓就是把死者抬入棺具之中,这是死者与生者最后的告别了,因而,大殓反映出严格的制度。最为明显的,便是棺中的殉葬品。

后妃大殓之后,她的大棺材是丧事活动的焦点,人们的眼光会一直盯着它,直到它葬入地宫为止。可是,皇家不比民间,要经过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后,才将大棺材葬入地宫。

出殡分为小出殡和大出殡。小出殡是从宫中移到殡宫,大出殡是由殡宫移到陵寝。出殡的日期由钦天监测算,选择黄道吉日。因为棺具不可能总停留在宫中。在宫中停棺时间最低为3天。

小出殡就是由宫殿到殡宫的过程。列后的殡宫地点并不一样,所以,抬棺人数会多少不等。孝庄、孝惠、孝懿在朝阳门外殡宫;孝康在坝上殡宫;孝诚则初在西华门外殡宫,后又称至都城北沙河巩华城;孝昭初在武英殿,后也移到都城北沙河巩华城;孝恭在寿皇殿;孝敬在田村殡宫;孝圣在圆明园的九经三事殿;孝贤、孝和、孝德则均在景山观德殿;孝静在绮春园迎晖殿;孝哲在永思殿殡宫。

梓宫在移送的过程中颇费人力。有卤簿前导,卤簿可以说是梓宫出殡时的庞大仪仗队,由于内容众多,在此不必赘述。卤簿之后为丹旐,舁旐、举幡的人分为6班,每班32人,由部院官、内务府官各4人,共8人管辖。旐、幡之后为梓宫,梓宫的抬运是关键,首先要讲究排场,但又受条件的限制,如果用人太多,出门过桥摆布不开,因而要预设大舆和小舆,在京城之内,大舆80人,小舆32人。由宫内到殡宫一般为6班,每班80人,这些抬棺之人,首班与末班用銮仪卫、校尉,以示庄重齐整,其他班次之人,要由五城之内选用健壮的青年民夫,发给衣和鞋,令其洗澡,衣服用红绣团花,头戴插黄翎毡帽,称为逊衣或驾衣。梓宫所过门或桥,都要祭酒,焚香钱。在殡宫大门外,还要预设鹰和狗,这可能与满洲早期习俗有关,带有满洲特色。

大出殡就是由殡宫到陵寝的过程。皇后棺椁停留在殡宫,时间长短不一。可是,梓宫不能无限期地停留在殡宫,当陵寝工程完毕之后,钦天监就要择日选时,恭请朝廷安排出殡日期。

梓宫出殡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准备好32人小舆及80人大舆、128人大升舆。然后要选用抬棺的匠役,从京畿选用。由皇帝、太后到皇后,俱选用7920人为抬棺夫役。这些年轻的夫役一旦被选中,要发给衣、鞋、帽,并给予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