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4/11页)

漆饰时,不是工匠独自操作,要派出官员监视,一是看其质量,二是看油饰的次数是否够。其监视人员级别高低,既有“恭理丧仪王大臣,”也有“工部堂官,工部司员,”这要看亡者身份。一般恭理丧仪王大臣为皇帝钦派,工部官员则由工部奏闻。

清代皇家棺具的漆饰等级森严,要严格按规制办,不可逾越。丧礼规定:列圣梓宫漆饰49次,列后梓宫漆饰各有区别,“列后大丧在圣子皇帝嗣位后者,梓宫外椁漆饰49次,在正位中宫时者,梓宫外椁漆饰47次。”这则记载,前半句正确,史有佐证,后半句则应考证,因为典籍中多有记载当朝皇后梓宫亦漆饰49次。如雍正孝敬皇后崩,“梓宫照例漆饰四十九次,”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孝贤皇后崩,“梓宫照例于本月初七日起,漆饰四十九次。”

但《则例》中所记皇后梓宫漆饰47次,并非无中生有。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日,孝穆皇后崩,当时她为皇子绵宁的福晋,所以,其棺具漆饰减略,绵宁继位后,一方面追封她为皇后,另一方面将其棺具启出,“漆饰47次。”可见,太后和当朝皇后的棺具漆饰49次,而只有追封皇后的棺具才漆饰47次。

皇贵妃金棺漆饰35次,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及众皇子、皇子福晋的外棺均漆饰15次,皇太子与皇贵妃一样,为35次。漆饰时,不但要准备各色漆、金粉,还要备有灰粉,同时,还要准备高丽夏布,档案记载:“玉贵人彩棺照便漆饰十五遍,需用高丽夏布十五匹。”

漆饰的程序很复杂,有的也不尽相同。嘉庆八年六月,记载了白太贵人彩棺漆饰做法,依次为:钻生油、粗灰、细灰、披麻、押麻灰、披麻、押麻灰、披麻、押麻灰、水磨钻生、粗灰、细灰、垫光油、漳丹油、朱油。而同样漆饰15次,但每次漆饰会因等级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二十日,漆饰王敷妃金棺时,做法为:头次钻生,二次通灰,三次满布,四次押布灰,五次满布,六次押布灰,七次满布,八次押布灰,九次中灰,十次细灰,十一次浆灰,十二次糙漆,十三次垫光漆,十四次退光漆,十五次金黄漆。但是,到清代末直至民国年间,由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这些传统的规制被打破,即使是尊贵的皇贵妃的棺具,在漆饰时也大为减缩。

由于漆饰复杂,需用时间很长。同时,每次漆饰完以后,还要通风放气,促其干燥。漆饰一具棺椁需用数月的时间才可完成。漆饰时,在棺具旁边放一块板,每漆饰一次,匠役在木板上也同样漆饰一次,以便监视王公大臣或工部堂官验收质量。

清代皇家棺具最外层漆饰,为代表等级的最终之漆,因而非常重要。文献中明确记载了各级棺具的外层漆色:列圣、列后浑饰以金;皇贵妃髹以黄,绘金云龙纹;贵妃髹以金黄,绘金云龙;妃嫔髹以金黄;贵人、常在、答应皆髹以朱;皇太子髹以黄,绘金云龙纹;皇子髹以朱,绘金云龙;福晋髹以金黄。规制虽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各有区别。如同为皇贵妃金棺,温靖皇贵妃画大赤金龙,而端康皇贵妃则为平金开墨画金龙。同是皇后梓宫,慈禧太后的梓宫为浑金,而隆裕皇后的梓宫则刻画有图案。

清代皇家棺具,既沿袭了入关之前本民族的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融进了汉文化,同时,也夹杂有宗教的内容。因而,这些棺具是我们认识和了解清代宫廷秘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豪华的皇家棺具有四个特点:

一、浓郁的民族特点。说它具有民族特点,是与汉材相比较而言的。如明嘉靖帝的棺具是直帮平顶,前大后小的形制。而清代皇家棺具则“盖如屋脊,中间隆起,两边倾斜,内部高大。棺头置一木质葫芦,挂整貂一具”。棺具的这种形制,在满洲称为旗材。入关前,游牧民族的满洲出于实际的需要,而在棺具末端置一葫芦,挂一些狩猎品来祭奠先人。入关后,虽然仍在棺具中保留了葫芦,但已失去了它的实际用意。

二、复杂而森严的等级特征。入关以后,满洲贵族很快吸收了汉文化的精华。在其棺具的制作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上。在选材上,楠木、杉木的区别使用,在漆饰中,三六九等的不同待遇,以及内棺衬布的细微区别等,都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称谓上,则更加细化。帝后之棺称为梓宫,其中包括太后或太皇太后,而皇贵妃、贵妃、妃、嫔的棺具称金棺,贵人、常在、答应则只可称为彩棺了。在棺具的体量上,则等级越高,其棺具越高大,反之,则低矮。这是这时期棺具明显的外部特征。

三、宗教内容的重要体现。其实,清代皇家崇信佛教,已毋庸置疑。但在棺具的制作上,则只能通过实物来验证。从档案中知道,其棺具内的数层棺衬,均有陀罗尼经;在实物中,我们发现,慈禧、乾隆、淑嘉皇贵妃内棺表面均雕有梵文金刚经咒等,这些都是佛教内容在棺具中的反映。

四、高超的工艺水平。毫无疑问,皇家的棺具,尤其是帝后的梓宫,是清王朝丧礼中众臣拜祭的中心,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一定是制作精良。首先在承做部门上,由内务府、工部等相关部门选择天下精良的物料,再由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工细做而成。所以,这些棺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就已挖掘的棺具来看,乾隆内棺为凸雕经文,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剔红作品。慈禧内棺为阴刻,然后填金,华丽无比。

不仅如此,各棺具的密封度也很好。帝后死后,殓入内棺,外椁尚未漆饰,要供放很长时间,但无论春夏秋冬,都不能发生尸体腐臭的现象,这就要求内棺必须密封良好。孝仪皇后、慈禧太后、孝哲皇后的尸体过去多年后而保存仍很完好,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清代皇家棺具也随着清王朝的变化,而悄悄地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在关外,因为常年打仗,屡次迁都,加之顺治以前实行火化,其棺具无论多么华丽,也要付之一炬,因而棺具十分朴素。康熙以后,随着土葬的实行,棺具将永远保存下来,因而从上至下十分重视,礼臣便依制定出各个等级。但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对清代皇家棺具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用料上,就选择了西洋漆;在外棺的漆饰上,也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次数。森严的等级制度有所松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