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抓住改变命运的机遇(第3/9页)

理论上来说,这种奴隶制式的团营制度,是不应该有人自投罗网的。但小概率事件在这里再次发生,由于当地所特有的愚昧与浓厚的宗教氛围,许多人心甘情愿接受这一切。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早早地加入团营,就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去伤害别人,抢夺别人家的妻女以补偿自己的牺牲。

恐惧与仇恨,这就是洪杨集团形成的内因。

加入团营的信众们发现,他们已经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洪秀全,母亲妻女,又沦为了人质,除了攻城略地为教主打江山,已无路可走。更重要的是,恐惧与仇恨,都是一种负面的、邪恶的、破坏性的残暴力量,没有丝毫的建设性。这就意味着团营坐吃山空,只能以暴力掠夺的方式,进行恶性循环。

在战场上,信众们因为母亲妻女沦为人质,只能一心一意死打狠拼,而清军是拿饷当兵,属于雇佣性质,没理由跟他们拼命。于是洪杨集团如滚雪球一般,迅速扩大。

团营的恐怖力量,在太平军攻克武昌后的举措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太平军攻克武昌后的举措,第一步:打馆。号召民众参加团营,最先报名的人编成每二十五人一组,由老营加以训导。然后再次把民众集中起来,对其“讲道理”,继续号召大家报名入团营。

第二步:进贡。打馆之后,发现更多的百姓并不愿意从事杀戮,而是躲藏在家中。于是洪秀全号召这些不肯加入的民众进贡,并声称:进贡者可各安本业。这个意思是说,不进贡者,就有危险了。百姓惊慌,不得不拿出家中最值钱的财物送给洪秀全,以保性命。

第三步:编伍。首先对进贡的百姓进行登记造册,家住几弄几巷,父母兄弟姓名,全都要登记得明明白白。然后告诉百姓,两日后敲锣传呼进贡者,迟误者斩。等到两日之后,锣声响起,进贡者鱼贯而入,就立即被带到城外,编成队伍,再也不得回城。

第四步:开女馆。这时候武昌城中的男子,大半都已经被强带出城,余下来的女子被勒令从家中出来,全部编入女馆。这些女人从此就成了人质。编制而后,所有的女人列队集中于阅马场,由洪秀全亲自发表讲话,挑选六十名美貌者为自己的性奴。老团营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以示庆贺。

第五步:焚城。洪秀全下令将武昌城烧毁,女团登舟,男团征战,留在城中不肯参加的人一律焚死。于是男子从者十之九,女子从者十之一二。

据统计,洪杨初陷永安,人数不过三万七千人。到长沙城下,人数已过十万。等离开武昌,武昌居民尽数被裹胁而走,人数不少于三十万。一座繁华富庶的大武昌,连人带物被席卷一空,从此沦为一座空城。

以恐惧控制人,以仇恨驾驭人,以裹胁之术迅速扩张,这就是洪杨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武装力量的原因。但是,洪秀全所用的这个方法,犹如魔功,虽易速成,但规模既成,就极易走火入魔,反噬自身。

但是杨秀清对此一无所察,他不无自得地对人吐露:

(杨)向亲密(之人)言曰:吾亦知新收兄弟心不服而怨恨,全在绳以苛法,劫以严令,驱策而挫折之,使之不遑有他志。如有相约变妖(指逃亡)者杀之。虽各有异心,彼此疑惧,谁敢先出诸口?况人人心虽恨我而不能祸我,人人身体精神皆为我役使,是恨我者虚,助我者实也。妖之待人,人人感之,未必妖营办事之人能如我诸兄弟之尽力。是感妖虽有实心,助妖并无实际,此妖之所以屡败,我之所以屡胜欤?

无论是恐惧,还是仇恨,都只是一种可怕的负面力量,是一种破坏性的能量,不具有丝毫的建设性。这就决定了洪秀全定都南京之后,其恶性扩张会陷入停顿,团营所具有的残暴力量,囿于系统的庞大,开始转化为内部的自相残杀与恶性争斗。

洪杨集团的发展态势,与李鸿章的事业发展构成了背离。当洪杨集团恶性扩张之时,李鸿章还在翰林院做编修。等到李鸿章回到淮上,开始二次创业进入成长期时,洪杨集团恰恰进入了消退期。

洪杨集团在消退,李鸿章在成长,这恰是雄才大略的李鸿章人生最为难得的机会。但糟糕的是,李鸿章全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一门心思想着到战场上亲历两场战役,就可以在个人简历上添加两笔,到时候容易找到个好老板。

等到李鸿章意识到他自己才是自己苦心寻找的最好老板之时,洪杨集团已经进入了行将灭亡的落幕时刻。先是最为诡诈的杨秀清死于内乱之中,而后洪秀全接连失去吉安与安庆,从此被曾国藩困于南京孤城之中。

这时候,战事的结束只是个时间问题,李鸿章已经错过了在乱世中谋求上位的最好时机。

李秀成的策略

洪杨起事,是以恐惧控制人,以仇恨激发起人心中的残暴力量。起事虽易,但一旦形成规模,就面临着系统因为过于庞大而运转不灵的问题。尤其是其部众都是强行被裹胁而入,初时因为家人被掳为人质,不得不死打死拼。等到后来,这种控制力度随着系统的庞大而逐渐减弱,于是洪杨部众开始整营整营地叛逃。

及至曾国藩的湘军崛起,以保护桑梓及传统文化为感召,恰成克制洪秀全的最强势力量。战场上的态势开始出现转变,湘军从弱到强,从被动到主动,而洪秀全则是从强到弱,渐渐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湘军在战场上最辉煌的战果,是连夺吉安、安庆两城,将洪秀全牢牢地困于南京孤城之中。洪秀全政权已经进入了灭亡倒计时。

洪秀全当然不喜欢这个结果,于是他试图突破湘军的封锁,扭转被动的局面。他的行为,就为落魄的李鸿章创造了一次飞黄腾达的绝世良机。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他分析认为,是洪秀全阵营中最富天才的慈悲名将李秀成,给了李鸿章这个机会。

李秀成,和李鸿章生于同年,自小没有父亲,和母亲乞讨为生。时洪秀全于广西建立团营,入会者必须要把家里所有的财产全部上缴,由洪秀全统一分配。于是李秀成的母亲就想,这是好事啊,反正我两手空空,过去白吃别人,岂不美哉?就带着儿子,投奔了过来。于是李秀成就成了信徒,编入队伍中去攻城略地,他很快显露出了过人的军事才干,渐成洪杨集团的中流砥柱。

李秀成是历史上罕见的优秀军事天才,他强拖着走向死亡的洪杨集团与曾国藩的湘军死磕。眼见得湘军越战越勇,南京城岌岌可危,于是李秀成定下策略,要想打破湘军的封锁,就必须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拿下一座两座富庶的战略重镇,与南京城遥相呼应,犹如长蛇,攻头则尾应,攻尾则头应,那么这盘死棋,就又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