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权危机之凸显(第3/3页)

西方的影响不仅冲击了传统的政治文化,孕育了某些现代政治观念,同时也促进了清朝政治制度的分化和新型政治机构的建立。鸦片战争以后,出于同西方国家打交道的需要,清政府不得不增设一系列新的政治机构。主要表现在: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咸丰四年(1854年)成立“上海江海关”;咸丰十年(1860年)设“抚夷局”,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年底设“南北洋通商大臣”;同治元年(1862年)左右又设“总税务司”、“同文馆”等。

这些机构的设立,都是中国传统政体在西方国家冲击下新出现的产物。虽然西方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加剧了清王朝合法性统治的危机,但更多的是带来许多不利因素。首先,西方介入造成了近代中国的主权危机。领土的割让与通商口岸的开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片面最惠国待遇又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为外国商品单方面向中国倾销提供了保障。从政治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个现代国家所拥有的主权应不受他国的侵犯。可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全面挑战,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愈来愈陷入依附国的不平等地位,这就为近代中国的主权统一与政治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民族主义就成了近代中国政治变局的一个主要趋势。其次,西方的影响又削弱了清政府统治的权威。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盲目自大,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民间的反满情绪与活动在清初遭到高度镇压下一度沉寂后,再也未能发展起来。鸦片战争后,在强大的西方武力面前,清政府屡战屡败,天朝大国的政治神话终于破灭。不平等条约体系为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耻辱,使中国人不仅增加了对西方国家的仇恨,而且也对作为“异族”的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这就使近代中国在迈向政治现代化的行程中,常常陷入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两难选择的境地。


[1]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

[2] 宣樊:《政治之因果关系论》,《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十二期,第283页。

[3]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4] 〔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8、181、182、185页。

[5] 〔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页。

[6] 《光绪十五年一月二十九日两江总督曾国荃奏》,《洋务运动》(六),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37页。

[7] 《郭嵩焘日记》卷3,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48页。

[8]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