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子门生及其明堂之火

1

作为一个女人,武则天能够在李唐最为强盛之时夺取皇权,并且像模像样地当了十五年皇帝,到最后不是因为输给其他政治势力而灭亡,而是终结于自然法则。

一个在传统伦理上居于先天性弱势的政权何以能维系如此之久,并且在很多地方不逊于那些男性帝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武则天对士庶两族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态度。一方面是对豪门士族的打压之势;另一方面是对寒门庶族大开方便之门,得到了庶族民众的拥护。

武则天属于非法夺权,玩的是权术,属于独裁政治,不给他人插足的机会。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她对宰相职权和声望的打压。她首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把一些工作资历浅、品级低的官吏提拔到宰相的位置。据统计,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四品以下官员出任宰相超过半数以上。去年还是底层官吏,说不定第二年就成了宰相。

这种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工种,谁也不愿意干,导致中书门下两省的正三品宰相常年缺编。甚至出现过三省都没有领导挂职的局面,全部由“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编外宰相们来代劳。

宰相班子成员不但没少,反而越来越多,基本维持在十个人以上。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常换常新。宰相府每天都很热闹,早晨出门上班,先要搞个告别仪式,拉着家人的手交代后事;晚上平安回家,再搞一个庆祝仪式。

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之下,宰相们整天两股战战如筛糠,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唐朝建制以来,三省六部制互相制约君权,也成了一句空谈。

与此同时,武则天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大对地方州县的监管力度,发明了十道巡查制度,也就是由中央派遣十道使者分春秋两季巡视全国。春季称为风俗,秋季称为廉察,并以《垂拱格》专门设定四十八条巡查格式,依照条例监督州县。

这些监察御史级别虽然不高,只是小小的八品官,但是他们手中的权力却大得惊人。在地方,谁也不敢拿他们不当中央官员。他们除了要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审理疑难案件,还要检查地方经济领域内的犯罪行为,并督促发展州县农业生产,搜罗人才等等。只有官员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巡查不到的地方。

这时候的十道还只是一个虚拟的监察区,但权力却实实在在凌驾于州县之上。武周朝结束以后,到唐玄宗时期,道由最初的虚拟区向实体行政区转化。到了唐代后期,道与方镇合二为一,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御史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成为一方诸侯,拥兵割据。

或许是武则天疑心太重,就连对被她视为心腹的监察官也始终保持着戒备之心。左右肃政台可以没事互相弹劾,巡察使者也是三天一换两天一调。监察御史猖狂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可以越过自己的上司,直接上奏皇帝反过来弹劾自己的上司。

在人才的使用选拔方面,武则天虽然有贡献,但并没有像有的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武则天最为推崇的是科举,特别是自己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试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为制科。在武则天统治期间,以常科步入仕途的人数并不多,甚至还赶不上高宗时代。有人认为,殿试是武则天工作创新的结果,其实不然。殿试,就是由皇帝亲临现场主持制科的考试。

早在显庆四年(659),高宗皇帝就已经开科八门,并亲策举人九百人。这才是一个划时代的举动,此后制举就大致按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也开创了帝王亲试举人的先河。既然高宗皇帝掠美在前,也就不存在武则天首创一说。

高宗开启了殿试的先河,但殿试却在武则天的手里发扬光大。或许正因为如此,史学家才会坚持认为,武则天对于科举考试的贡献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制举由皇帝亲下制诏举行,考官也由皇帝临时任命,皇帝有时还会亲临考场,考中者就会成为天子门生。皇帝的学生,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武则天自临朝称制开始便频繁地举行制举,平均一年半载总要举办一次,频率高于高宗时代;常科考试却没什么发展,进士平均每年录取二十人,反而少于高宗时代。

唐代的常举由礼部官员主持,录取与否也是由主考官根据考试成绩来定夺,考生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唐代刚开始推行科举,录取率极低,也没有誊录、糊名等规定,很多时候考生场外的表现也在考虑之中。场外表现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雇枪手那是最常用的手段,有钱人甚至可以组成一个智囊团,发挥集体的智慧。

没有背景也没有名声的寒门士子将自己的作品结成文集,托关系走后门,交到朝廷官员或者主考官员的手里,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提携,称之为“行卷”。

为了避免文章被人拿去后丢进茅厕,扔进垃圾桶,士子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别出心裁地写点有趣的东西作引子以此来加强文章的可读性,这样就诞生了一种新的文体——“唐传奇”。

这些考生在考前会挖空心思和那些考官们取得联系,走一走后门。白天怕被人发现,晚上会偷偷上门。

举子视主考官为座主,主考官视举子为门生,这就是结党。结党讲究的是缘分。而这一幕也是武则天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你们都结党了,那我这个皇帝岂不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她下令严肃科考纪律,一要糊名,遮住考生姓名;二要誊录,派专人把考生试卷重抄一遍,免得主考官认出笔迹容易作弊。

考场纪律算是过关了,但天下考生挤独木桥的缺陷却又暴露了出来。再出色的人才也有临场发挥失常的时候,如果接连几位名满天下的学子落榜,朝野上下便会一片哗然。

时间长了,武则天不胜其烦,与其得便宜卖乖的事都被朝臣们占了,不如自己来当这个座主开制科,考官临时指派,科目自行拟定,及第者既不是张三的人,也不是李四的人,统统是朕的人——天子门生。

2

垂拱四年(688)至天授二年(691)正值武周革命前后,武则天连年举行制科考试,借以收买天下士子之心。

天授元年(690),武则天亲自在都城南门内的洛成殿面试贡人。各地精英闻讯后车马纷驰,云集洛阳,竟有一万多人,一时间洛阳的客栈住满了前来应考的读书人。规模空前,持续数日之久,其影响远远超过高宗时期的那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