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直击元大都:“窝心拳”终于出手(第4/4页)

不然,那徐达轻骑尾追怎么办?伟大的蒙古帝国岂不就真正烟消云散,再也没有回到中原的可能了么?

所以,为了帝国的千载万世大业,一些大元忠臣做出些牺牲是绝对必要的。

至于必然会遭到一些大臣反对?元顺帝对此也早有思想准备:国难见忠臣,若是大家都支持皇帝避战北逃?那这个大元才是真正没有了希望!

果然,朝会伊始,当元顺帝羞答答提出自己与太子、后妃们北狩上都之后,朝堂立即群臣大哗!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廝等率先表态:“我主在此国家危亡之际,理应激励将士固守京城,坚持到山西、漠北等勤王义军来到,大都之围自然可解,此大元存亡之秋,怎可如此轻率丢弃国家根本之地?”

不但文臣武将力劝顺帝坚守大都,就连宦官伯颜不花也叩首进谏:“陛下无论如何也要决心固守京都,臣等愿意募集兵民,出城作战。”

顺帝不由哀叹:“什么国家根本之地?京都这几年安稳了几天?先是孛罗犯驾,后是扩廓构乱,京都守备空虚已久,怎么能守得住?”

伯颜不花伏地大哭:“今日天下乃是当初世祖打下的天下,陛下怎能就此弃去?为了地下先皇列祖也要据城死守啊!”

顺帝还是摇头叹息:“愚忠害主啊!你们还是读书太少,不记得南宋时徽、钦二宗的命运?朕怎能沦为被俘国君?朕意已决,毋庸多言!”

伯颜不花再三泣谏,群臣情绪激荡,顺帝见无法说服这些花岗岩般的脑袋,一狠心拂袖还宫。

黄昏,顺帝单独召已经八十三岁的淮王帖木儿不花,以及丞相庆童进入大内,直截了当下旨: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辅。——这是无论如何也要走人了!

帖木儿不花、庆童两人见圣命已决,也确实不好再劝谏什么:此时若再多说废话,分明就是在表示自己贪生怕死,不敢留守京都。遂无语受命于这危难之间,跌跌撞撞奔出宫门。

顺帝呢?这次没有敢等到天亮,夜半更时分,悄悄开了建德门,带着后妃以及太子全家仓惶北去了。

皇帝半夜溜走,主力护驾北去,这绝大“号外”迅速传遍了大都,全城留守将士闻此新闻,谁还能再有誓死守城的战意?于是,立马全城混乱,淮王帖木儿不花这位老“监国”顿时无国可监了。

眼下就等着一件事:等待明军到来,那时再由各人自行决定是秉忠殉国还是改换门庭。

30

公元1368年8月2日,一个令汉人扬眉吐气的时刻到了!徐达指挥大军来到了元大都,军至齐化门,将士们谁还犹豫片刻?人人动手,取土填壕,聚土登城,就此,元大都轻易而下。

没多少像样的抵抗,更没有爆发元顺帝预料中的巷战,早就准备投降者且不必说,就连大元朝的铁杆忠臣们也放弃了抵抗,徐达亲登齐化门城楼,活捉了正在“监国”的大元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及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必失朴、赛不、右丞相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人,当场询问这些战俘的态度:归降免死,并且给予出路,立新功者还可以得到新政权的信任重用。

要说这几位也着实令人佩服:面对屠刀临头,却个个视死如归,宁可掉脑袋也要坚决效忠大元皇室!徐达劝解无效,只得下令:那就都砍了吧!

就连曾在端明殿慷慨激昂的宦官伯颜不花也表现的像个“爷们儿”,毫不犹豫自尽于宫内。

但是,真正的皇家宗室就没有这种勇气了,明军捕获了宣府、镇南、威顺等诸王子六人,王子们态度温顺,享受到了徐达的格外优待:仅仅没收了玉印两颗、成宗玉玺一枚,查封了大元公物:府库图籍等,派兵守住了故宫殿门,元朝所有宫人妃主等,皆得到了严密保护,严令士卒们不得侵犯施暴。

为了彻底肃清蒙古政权留在大都的零星残余,使大都民心迅速得到安定,徐达张榜公示:“凡元朝大小诸臣,皆令送告身于官署民籍中,违者有罚。”

相反,多数元廷的汉人官吏却信不过自己的胞泽,元翰林待制黄殷仕准备投井自尽,忠心的仆人死命阻拦,这黄翰林点头答允:“好了,死不成就活着,不过,这满脸羞愧怎么解决?干脆,你弄坛子老酒来,我来个借酒遮羞,醉后方敢出门见人。”

仆人是个实在人,当真去市场给黄翰林买来了一坛老酒,但回到家中却发现:黄殷仕已经早就跳井毙命多时了。

这大概是做汉奸人们的通病,最怕的就是受到同族人的清算惩罚,元廷左丞丁敬可、总管郭允中等也是自杀谢罪天下,当然,也可能是誓死效忠于异族,天下一家么。

这是自五代十国以来真正的光复!元大都,终于回到了汉人的手中。

就此,朱元璋首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徐达一边派遣将领赴应天献捷,一边令薛显、傅友德、曹良臣、顾时等率兵北出,除了守住古北诸隘口之外,当然还有一个目的:追歼元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