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直击元大都:“窝心拳”终于出手(第2/4页)

原因也极为简单: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也就是说:一般情形下,都是主动攻击的一方占据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固然也有少数人奇袭优势方成功的战例,但只能作为“特例”,不能作为战例。

实际上,作战如对弈,双方主将即对弈棋手,不论攻防,胜负其实决定于主将腹中,哪位能投子于对手意料之外,即是妙着,妙着一旦得手,对手也就只能束手投降。

现在两位“棋手”都在琢磨对方。

镜头一:通州城内的元军主将五十八国公:不就是依仗人多势众么?但大军再多,能实际出手的也就前锋一部,地形与工事永远都是防守者的保护神,不论啥时候,都是防守者易给进攻方造成绝大伤亡,甚至可以提前布置陷阱。

通州!就是诱饵,通州城与白河之间,就是一个绝佳的杀戮明军的陷阱!

镜头二:通州城外的明军主将常遇春:在数十万大军面前,一道普通河流怎会成为天堑?大军所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围城乃战局必然趋势,等到小小通州被围成铁桶一般,还有谁能无望地固守城头?所谓屏障乃是指一个据点加以引申而组成的战线,从没有一个孤零零据点能屏障一方的道理。

这种明了战势,常遇春不用多费心思,分派兵力多处渡河就是,北伐大军多点开花,先将你的所谓蒙古铁骑赶到通州城内即为成功,到时你就骑着战马去防守城墙垛口吧。

前敌作战会议上,大家的看法几乎众口一词,都格外强调兵贵神速,立即开战才是要点中的要点。

指挥佥事(职务名称)郭英有异议:“我军毕竟是远来客军,一路行军,将士们体力消耗自不必说,而敌人却是以逸待劳,立即攻城并不有利于我军,为一个小小通州招致不必要的伤亡不值当,还是应该琢磨一个出敌不意的进攻方式。”

这郭英也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乃朱元璋正儿八经的小舅子,现在可以称作“国舅爷”了,其姐姐乃是朱元璋的宁妃郭氏,郭英十八岁即跟随朱元璋左右担任贴身护卫,被朱元璋亲切的称为“郭四儿”,曾于朱元璋征伐武昌的陈友谅时立过大功!

当时陈友谅部将偷袭朱元璋中军营帐,郭英挺身独战群敌,救了吴国公朱元璋的性命,朱元璋当场脱下身上的锦袍相赐,事后又被提拔为“指挥佥事”,从此郭英跟随徐达左右上了前线,历经血战,屡立战功。

常遇春何人?立即醒悟:元军依赖的不过是坚城河道,若能诱使蒙古人离开工事,将其作战主力歼灭于城外,通州自然可以不战而下!可是,处于乌龟壳中的蒙古人就那么听话么?

郭英即席请令:此战不用我前锋大军出动,我本部四千骑即可建功!我们大军齐出,说不定会把蒙古人吓得不敢出来。

常遇春最喜这种血性将军,这初战通州的任务也就落在了郭英身上。

27

第二天,恰恰天降大雾,郭英即趁雾率四千骑兵渡河,但具体安排兵力却是罕见:自己率三千精骑直抵通州城下,仅在后方道路两边留下了一千伏兵。

这就像赌桌上的“大牌九”,到手四张牌,赌徒们可以自由搭配两张组合成两副牌点,高手也就高在安排前后的点数大小上面,一般来讲,大多是前小后大,这是即使不能全胜也能保本的不败法门。

所以,一般来讲,出兵诱敌、设伏聚歼也是如此,弱旅才能引出敌兵,主力负责布下口袋,一旦敌军中计,那就是一场大胜到手了。

而此刻的郭英却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本部主力开到城下挑战,所谓“伏兵”也不过勉强能够称为“预备队”而已,这是准备怎么个打法?

这就是郭英对兵法的活用了:

其一:前敌部队过少,明白人搭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还能明知有计坚决自投落网?

其二:不出动主力诱敌,也不可能做到诱使守城的敌军主力出城,蒙古人也不是傻瓜,岂肯挥动牛刀去肢解一只蚂蚱?

其三:隔河即是常遇春的主力大军,这边的战局一旦有什么意外,看似弱势的明军却并不是孤军背水死战,只要在混战中拖住敌军,战局大势也就基本确定了。

这种看似“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其实目的仅仅一点:达到战役发展过程中的突然性即可,现在的蒙古兵已经犹如惊弓之鸟,只要闹出点出意外的动静来,蒙古人便死定了!

通州城内的蒙古将帅呢?还就是被郭英这种刻意的排兵布阵给忽悠住了:蒙古人在城外——尤其是沿河也是布置了不少游骑暗探,对于实际渡河的明军也是大体有数的,总共三四千骑?五十八国公愤怒了:南蛮子欺人太甚!

不管是不是诱饵都要一口吞下它!组织敢死队,来个杀鸡用牛刀,速战速决干掉来犯明军,如此通州也就可以安稳一阵子了。

五十八国公心里也明白:今天的南蛮子早已不是以往一贯伸直脖子等马刀的顺民,也成了一只张口吞掉了大半个大元帝国的斑斓恶虎!这必将是一场恶仗,没有多少取巧获胜的可能。

这种走出坚城与敌人贴身拼命的硬仗,要鼓起自己士兵勇气的唯一法门就是主帅自己带头赴险,安坐城头等捷报?变数太大!

再说,心情上也坐不住呀!还不如率兵亲出,是死是活来个痛快,一战定通州!甚至可以一战稳定京师!

于是,薄雾之中,五十八国公组织了一支庞大的敢死队:一万铁骑!自己亲任敢死队队长,并委派部下勇将卜颜帖木儿与自己分兵出城,两翼张开,造成对攻城明军的围歼之势。

此一战,击败明军不是目的,作战目标就两个字:全歼!

通州城下,薄雾逐渐聚成浓雾,这对元军的作战目的围歼大为有利;但换个角度看,对明军准备的设伏诱敌也是锦上添花!

就此,一场双方都发狠必胜的大战拉开了帷幕,随着通州城头的连声炮响,伴随着蒙古人熟悉的牛角号声,这号角声像是在追忆蒙古人昔日的辉煌,蒙古勇士们体内热血开始逐步加温了!沸腾了!

战势:一万蒙古铁骑犹如一只巨大的铁钳,从左右两翼包抄向了郭英的三千精骑!

这一万蒙古铁骑毕竟都是精选入围的“死士”,与明军接战之后一个个死战不退,士兵们唯有一点遗憾:大雾之中,蒙古人擅长的弓箭不能尽情发挥作用。

而且具体接敌的蒙古勇士们发觉,这股明军现在也采取了昔日蒙古骑兵作战的老套路:战马驰近便是一阵弓弩,等到勇士们还手之刻,骑弩手已经退去。蒙古人唯有本能、被动地乱箭齐发,至于效果?浓雾中看不见,反正大队前推杀进时没见到多少明军人马尸体,看来射箭不瞄准便是人们所说的“无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