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直击元大都:“窝心拳”终于出手(第3/4页)

啥人这么聪明?竟能造出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绝妙成语?

不过,军情传到大元部队中军指挥之处,主帅五十八国公大为放心:明军既然纠缠死战,这说明花招并不多,正合心意!如此两翼铁骑才能顺利合围,看样子形成瓮中捉鳖的战势问题不大了。

远处号角悠扬,这更令五十八国公放心:穿插的卜颜帖木儿已经接近明军背后,现在该是收网的时刻了!

弯刀挥动,左右立时吹响了全体进军的号角,蒙古人开始陷入集体疯狂!浓雾之中,高声呐喊,催动坐骑扑将了上去,南蛮子!哪里走?

果然,死死纠缠的明军开始露出了败像,战局由双方胡射乱战开始演化为明军步步退守,抵抗虽然坚决,但国公明显感觉到:这是在困兽犹斗,再加一把劲儿,便可以演变为追击溃兵也!

可是,溃兵能溃到哪儿去?不远即是河流,莫非南人们还能再表演一回集体自杀?

五十八国公发出了总攻令!敢死队员们如同馋鬼经年不见腥肉,而前面就是烤熟了的肥嫩羔羊,大家冲啊!

大雾中,明军不再抵抗了,一下变成了满山遍野的溃逃。

战局发展全部符合五十八国公的预计,只是有一点略感遗憾:负责包抄的部下卜颜帖木儿没能及时堵住明军的退路,这一要怪明军溜号过于迅捷,二来也怨这漫天的浓雾,数十步远即分不清敌友,怎能防备见缝插针、一心逃窜的明军?

元军铁骑急切追击之间,突然两侧传来连连炮声!不好!这是明军的号炮,我军中伏!

大雾变得似浓似淡,一簇簇包围着追击中的元军,而那一簇簇浓雾中竟然飞出如雨乱箭,并且不时冲出一队队唬人的马刀、长枪,敢死队员们顿时心胆俱裂,如同听到了退军铜锣,集体掉转了马头。

后面的骑士不明白前方发生了什么,依旧催马前扑,这下元军阵势大乱,最可怕的情形发生了:骑兵之间的迎面冲撞、踩踏不断。

敢死队大乱之际,郭英的一千伏兵迅速地将元军一分为二,割裂成了两个混乱的骑兵大团,而那些刚才还在溃败的明军也突然有了组织,一个个掉转马头围捕向了刚才的围捕者。

猛将卜颜帖木儿最冤枉:竟然被不知什么东西绊倒了战马,一个倒栽葱之后顿觉天旋地转,等到清醒后才明白:自己已经成了明军的俘虏。

而明军主将郭英,此刻已经立马高处,指挥自己的铁骑对胡乱溃逃的蒙古人开始了猎手对待鹿群般的杀戮!最后清点战果,这一小小战场,竟然收获人头数千之多!

前敌主将常遇春何在?他并没有“隔岸观火”,而是汇同徐达主力,趁大战之际将大军开到了通州城!

这就是大明北伐军出动以来,第一次遭遇到的、也能算次像样作战的战役——史称通州之战。

28

公元1368年7月27日,徐达帅北伐大军占领了通州。

这里距大都近在咫尺,大军已经不是朝发夕至的问题了,而是抬腿即到,换句话说,大明军已经兵临元朝首都城下!

但是,对于立即乘胜进军元大都,徐达却不能不谨慎:一来将士们经过长途行军作战,亟需休整;二来这毕竟是面对的元廷京师,高城坚垒不说,据报仍有十余万元军精锐在固守大都,徐达作为一军统帅,不能不预先作出一个详尽周密的作战计划。

据史载:北伐大军统帅徐达命令全军:“各卫立栅挑堑以待战”,这证明了攻占了通州的徐达面对元大都是准备血战的,前面毕竟有十万蒙古铁骑,大元皇室不可能毫无作为,作为一军统帅,理应做好出现最坏局面的打算:在大都城外与困兽般的蒙古铁骑进行血腥野战。

因此,徐达仅仅是于攻占通州的当日,向大都派出了侦察游骑。奇怪的是,明军的侦察员一直奔驰到了大都城下,却见这大元京师的城墙之上如同不设防一般——“至燕都城下,不逢敌兵,城上亦无旗帜,疑有伏兵而回。”

这种非正常情形的确把战场老油条徐达给忽悠住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在元兵军情不明,怎能贸然进兵?

就这样,大明军阴差阳错在通州等了三天,却并没有等来元军铁骑前来迎战,徐达只好“被迫”向元大都进军:八月初二,北伐大军终于“分兵为左中右三路”向大都挺进。

五十余里的向大都进军途中,据史载,仅仅遇到了一股元兵。

徐达传令勇将尹坚冲阵,这尹坚也是大有常遇春战场之风!出马即“两手擒两元将,皆金虎符,衔刃于口而弛,元兵莫敢近”(佩“金虎符”的元将应为统领万骑的高级将领“万户”) 。

但是,北伐军在通州耽搁了三天,这不能不说是明军主帅徐达的一个重大决策失误!若迅速进兵围了元大都再坦然休整,说不定将会给明朝省下了今后多次北伐的巨额军费,更不用说无数将士的生命。

话又说回来,若一旦把元顺帝兜在了网里,也难说蒙古人不来个真正的“困兽犹斗”,北伐大军聚集于坚城之下,那太原的王保保必然会有所举动,到时也难说利弊。

综合判断:元顺帝誓死抵抗的情形不大容易出现,还是献城投降的可能性居多,因为从性格上讲,这个元顺帝绝对不是一个有血性的蒙古汉子。

可惜历史不能任由后人假设,若假设成立,估计史书中便不会出现“北元”这个蒙古残留政权名称了。

大都的元顺帝现在何处?就在徐达攻占通州的第二天黎明,他还在正儿八经的上朝,具体地点端明殿,朝会主题:当然是为了决定大元政权面对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将如何进退或固守。

这大概是元朝在中原地区的最后一次朝会!

与会者不光有大元政权的文武百官、太子,连顺帝的三宫六院所有后妃都聚集在了朝堂。由此可以判断:元顺帝其实已经有了主见,这次紧急朝会不过是来安排后事,不然,让自己的家人来朝堂掺和干嘛?

还是前文那点遗憾:若是现在徐达立马于大都城外,这次朝会能商议出什么结果来?

29

原来,元顺帝在得知通州之战明军得手之后,虽惶恐异常,还是在第一时间便决定了自己的行止:三十六计走为上!而且要立即实施整个元廷的撤退行动,稍一迟疑,等徐达到了大都城下,那时就是想走也不可能了。

但是,一国之君,未临阵便望风而逃,这多少有点面子上挂不住,再就是,满朝的文武百官能支持自己的保命举动么?若是得不到群臣支持,自己一个孤家寡人能逃到哪儿去?

所以,大都最后的朝会乃是顺帝的思想工作动员会——是动员大元群臣悍将如何能齐心协力保护他皇上的利益的会议,除了伴驾逃命者之外,还需要一部分忠臣将士留守大都,给皇帝战斗出来宝贵的“北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