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解不开的古物迷踪是历史的宣言(第3/9页)

汉代帝王为什么要穿金缕玉衣下葬

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所谓“珠襦玉匣”,就是金缕玉衣。因身份地位的不同,金缕玉衣连缀玉片所用缕丝的材质也有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的差别。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所以对其制作工艺的要求非常严格。

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制作玉衣时,所用的玉料要经过开料、锯片、磨光及钻孔等程序,再把玉片按照人体的不同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大的有9平方厘米,小的还不到1平方厘米。然后用金线穿过这些玉片四角的小孔,将所有玉片连缀在一起。按照2000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就拿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来说,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1100克;窦绾玉衣比较短小,也用了2160片玉片,金丝700克。刘胜的一件玉衣,就是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的,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那么,汉代的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以玉衣做殓服呢?原来历代帝王都渴望长生不老、灵魂不灭,这是他们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帝王们生前就费尽心机寻找长生不老药,或者命人炼制丹丸用以养生。即使死了,他们也不放弃这种求生的欲望,希望继续维持死前的生活。依古人的观点,人死之后会魂魄分离,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怎样才能使魂气升天,又要形魄不腐呢?只有用玉。他们认为玉石是天地之精,有防腐功能,能使尸体不朽,玉塞九窍,可以使人气长存。

其实,用玉殓葬的做法早在四千年前就出现了。到西周时期,丧葬用玉才形成制度,出现了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含、握在手中的玉握和盖在脸上的玉覆面等。所谓玉覆面也叫“面幕”,即用玉石制成人的眉、眼、耳、鼻等部位,并将其缀在一块布上。东周时期,开始在死者穿的衣服上缀一些玉,这就是玉衣的雏形。但是,帝王和权贵们过度迷信玉的防腐作用,他们死后除了身穿玉衣外,还要在胸部和背部放置几块玉璧,并且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盖、鼻塞、耳塞、口含,以及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门塞,即所谓的“玉塞九窍”。其中最讲究的是做口含用的玉蝉,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而不吃东西,是一种清高狷洁的昆虫。口含玉蝉寓意着灵魂离开尸体,正如蝉从壳中蜕变出来时一样。也有学者认为,汉人用玉蝉做口含,是从蝉蜕转生而领悟再生,希望死者只是暂时死去,还能够复活和再生。但是,美好的不朽之梦并没有因为有玉覆体而实现,无论帝王还是贵族,他们的尸体都没能敌得过岁月的侵蚀,最后都腐烂成了一堆白骨。

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汉代帝陵比其他时代的皇陵招来了更多的盗墓贼,帝王贵族不但达不到尸体不腐的目的,就连骨架都被人焚为灰烬。直到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做了魏国的皇帝,他认为使用玉衣是“愚俗所为也”,于是下令废除了以玉衣随葬的制度,有关金缕玉衣的历史才算是结束了。

汉代灯具如何体现环保意识

灯具是我国古代的照明器具。其形状为下有座,中有柄,上用金属圆盘或小瓷碗燃以膏油。

汉代的灯具,是对秦以前灯具的继承和创新。从形式上说,有座灯、吊灯、多枝灯等;从质地上说,有陶灯、青铜灯、铁灯、玉灯和石灯,其中以青铜灯具最为多姿多彩;从造型上说,有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器物形象等。

两汉的灯具不仅外观好看,种类繁多,而且在设计之中加入了环保的意识,体现了科学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显示了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

在当时,灯具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虽然实现了照明功能,但有一些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的灰,造成室内烟雾弥漫,污染了室内的空气和环境。因此汉代的座灯大多设计有导烟管,并在灯体内贮入清水。当灯燃烧时,烟尘通过导烟管溶入体腔内的清水从而实现了环保功能。大部分象形灯具都用身体中的某一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鹅的颈部等。

储水滤烟环保灯具是我国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而西方油灯直到15世纪才由意大利的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可见汉代灯具设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世界灯具史上的地位。这类富有环保意识的灯具在考古工作中连接不断地被发现,而且分布的地域由北到南,由东到西,十分广阔。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窦绾的墓葬中发掘出一盏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就是一项防治灯具污染环境的巧妙发明。这盏灯具的造型是一个双膝跪地的宫女,左手托着灯座,右手伸入灯罩。灯具通高48厘米,通体鎏金,至今仍然灿烂发光。这盏灯具设计、制作都非常精美灵巧,它的灯盘、灯座和执灯宫女的右臂、头部,都可以拆卸,灯盘中心有一根钎,是用来插蜡烛的。灯罩和灯盘能够随意开合,这样就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随时调节烛光照射的亮度和角度。宫女的右臂实际上是烟道,它与宫女的身体连通,双膝跪地的宫女下部底层设水盘,这样,灯烟通过宫女右臂、身体、进入底层水盘,经过滤以后,去掉灯烟中的尘埃和异味,排出的是比较干净的烟,从而减轻了灯烟对室内环境的污染,避免房屋墙壁,室内器物被熏黑。

与长信宫灯类似的汉代灯具,在考古工作中陆续有所发现。1980年5月,在江苏邗江甘泉山出土了东汉错银饰铜牛灯。该灯通高46.2厘米,灯盏承接在牛背中的圆形座基上,牛头顶部有烟筒直上而后弯曲与灯罩相接,牛腹是空的,可以储水然后过滤烟尘。

1985年,在山西省平朔县出土了西汉雁鱼铜灯。该灯通高53厘米,整体造型为一只回首衔鱼的鸿雁,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雁颈、腹腔中空并相通,雁腹中空可储水,灯盘为圆形直壁,鱼腹下为圆形覆口与灯盘相对应。灯盘所附短柄可自由转动,以控制两片弧形屏板灯罩的左右开合,这样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鱼鳞和雁翅部位铸有精细的纹理,铜灯上遍施华美的彩绘,红、绿、蓝、白的装点让静止的灯具鲜活灵动起来。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腹体内,雁腹中有水,可以过滤烟气,防止油烟污染空气。这种带烟管与销烟功能的灯具有如此优越的功能,使之在当时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