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不离奇的市井轶闻,不足以留后世(第2/8页)

他家里用于做菜的小猪全是用人奶喂养,所以才肉味鲜嫩异常。这个王济还喜好跑马,当时他看中一块地价昂贵的地段,于是他就把跑马场一样大小的地方铺满了钱币,买下了那块地。

疯狂的奢靡最终只能换来更为疯狂的报复。在这些达官贵人沉迷享乐的时候,百姓们却经受着天灾人祸,食不果腹的日子。终于在毫无活路的情况下,奴隶出身的石勒带领着大批饥民进行反抗,他们对富人发动了野蛮的复仇战争,将男人杀死,女人霸占,肆意烧杀抢掠。整个晋国逐渐陷入混乱之中,到公元304年的时候,全国发生了可怕的饥荒,不但平民吃不上饭,就连那些一顿饭花费一万钱的贵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和人比富的石崇也没能逃过这场劫难,不但被起义军抄了家产,还丢了性命。富得流油的晋国就这样,随着巨富们的烟消云散,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毁灭了。

古代女子劝阻丈夫出轨的高招

爱情从来都是自私的,无论古今都是如此,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度,尚管不住一些男人的心猿意马,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更让女子需要忍受丈夫被其他人抢去的痛苦。在性与情感上,古今的女人都不允许被人侵占,都希望能够独占枕边人的身与心。

但古代并没有明确的婚姻法,保护女子的权益,处于低下地位的女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纳妾,另结新欢,不能夜夜与自己共度春宵。于是有的女子为了捍卫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便想出各种招数来阻止此等事的发生。

古代女子为什么要阻止丈夫纳妾?又是怎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妨碍丈夫纳妾的呢?这里必须先提一下古代男子纳妾后,在性生活方面的时间安排。

古代男子纳妾后,和妻子还有小妾的性生活便有了顺序规定,这规定一直要男性履行到他60岁为止。《礼记·内则》记载:“故妾虽老,年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将御者,斋漱浣,慎衣服,栉缈笄总角,拂髦,衿缨,綦屦。”

意思就是小妾不到50岁的时候,每五天就要将自己洗干净,与男人交好。大多女子自然不希望把自己的丈夫送到别的女人的床上,但也没办法。古代不纳妾的男人实在是太少了,虽然圣贤也曾告劝过:“二八佳人体似酥,腰中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但于事无补,男人就算不纳妾,也会去烟花之地鬼混。为了让丈夫不出轨,也为了不让丈夫与其他女人发生关系,古代不少女子做过努力,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卢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房玄龄在晚年的时候,唐太宗多次赐美人于他,但都遭到了房玄龄的婉言拒绝,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房玄龄的夫人很厉害,不许他纳妾。为了做通房玄龄夫人的思想工作,唐太宗专门让长孙皇后前往,但房玄龄的夫人只是说:“妾宁妒而死!”

听闻此言,唐太宗便派人给她送去一坛酒,告诉她如果她还继续反对,就要把这坛毒酒喝掉,但没想到她情愿喝掉毒酒,也不愿意和别的女人分享房玄龄,此事只得作罢,后来唐太宗感慨:“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态度坚决可以阻止男人出轨,而有的女人则是心狠手辣,对勾引自己丈夫的女人下毒手,以暴力保卫自己的妻权。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不仅与隋文帝约定:“此生永矢相爱,海枯石烂,贞情不移,誓不愿有异生之子。”

还从隋文帝那里要来了整治后宫的权力,让那些妃子都不敢靠近隋文帝。有一次,隋文帝刚刚临幸了尉迟氏,这个女人第二天就被独孤皇后派人乱棍打死了。不但如此,她还形影不离地跟着隋文帝,隋文帝上朝的时候,她与隋文帝共乘坐一辆辇车,退朝后,她再和隋文帝一起回到后宫。

同吃同乐同寝,相顾欢欣,俨然一副管犯人的样子,当然古代女人并不是每个都能这么铁腕,一般的女人还是多以柔情打动丈夫,阻止丈夫寻花问柳。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书法家赵孟頫娶了浙江吴兴美女管道升。管道升不仅貌美如花,还是个难得的才女,能作诗,善绘画。

不过,这样也没能让赵孟頫收心。结婚不久,赵孟頫便另觅新欢了。为了挽回丈夫的心,管道升开始想办法。一开始,她写了一首诗来感化丈夫:“夫君去日竹初栽,竹子成林君未来。玉貌一衰难再好,不如花落又花开。”管道升想让丈夫想想之前的情意,想想少年夫妻老来伴的好处。

除此之外,她还写了一首十分有名的《我侬词》,针对丈夫纳妾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你一个,塑我一个。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不过虽然用情很深,但赵孟頫并没有因此而停下纳妾的脚步,古代女子不像现代女子有很强的自主能力,很多时候,她们也只能自怨自艾,忍受这种被冷落,甚至被男人抛弃的命运。丈夫是否出轨,主要还在于他自己,女人如何出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古代出家要求哪些资质

很多人听说现在一些寺院中的出家人还要具备高学历,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以为古代出家很容易,但凡看破红尘就可以遁入空门了。其实,在古代出家也不容易。

且不说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代武宗、后周世宗等灭佛时期,一般人想要出家难上加难,就是在古代大多数崇佛时期,想出家也不容易。在崇佛时期,一个人只要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帝王看到都会合掌问讯,尊敬他的道德、学问,他就是“人天师范”,即言行举止是天上、人间的榜样。所以,那时出家要经过皇帝考试,考试及格才颁发文凭,称作“度牒”。考取度牒之后,还要看这个人跟哪个道场、哪位法师有缘,方可到那里出家。若没有度牒而私自剃度是犯法的,要受国家法律的处分。

当时的进士是国家考试最高的等级,相当于现在学校里的博士学位。出家人在普通学术上拿到进士的学位,然后考佛法,再考德行,全部及格才发度牒。度牒就相当于国家认可的出家资格证书,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唐代的度牒都用绫素、锦素、钿轴制成。宋代一度改用纸制,至南宋仍旧用绫。度牒上一般写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职衔)、籍贯、年龄、所住或请住持寺院(入何寺院名籍)、所诵经典、师名等,并有礼部的批文、签署日期和官署名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有度牒的就算是正规僧人,留居本寺或行游他方都不会被人为难,可免赋税和劳役、兵役等义务,受到政府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