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战术与交战(第5/8页)

8.没有绝对的最好的方法,来迫使敌人放弃其阵地。任何战斗队形或部署,只要能发挥其火力优势,有利于攻击和鼓舞士气,这就是最完美的战斗队形。若能将展开的战线,在合适的时机与逐次投入战斗的纵队巧妙结合,这也是一种好办法。但是,这种方法受统帅的眼力、官兵的士气、人员的机动和射击能力,以及当地地形等情况的影响很大。

9.追击敌军、直捣其阵地、切断其兵力,是进攻的主要目的。为此,应将主力作为最可靠的手段。较为有效的捷径是,对离其后撤线最近的敌军一翼实施迂回,这样敌人就会因害怕退路被切断而主动退却。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尤其在统帅意志不坚定时更为有效。虽然这种机动获得的胜利,往往不太具有决定性,也不会给敌人的实力造成多大的损失,但是这种机动可以说明,精明的将帅应该善于将这种机动和其他有生力量的攻击巧妙地结合使用。

10.若能一面以主力从正面攻击,一面又从敌军翼侧迂回支援,那么获胜的把握就更大。但是,如果正面之敌过于强大,就要注意避免兵力的分散。

11.当采用主力突入敌线以迫使敌人后撤的方法来夺取敌军阵地时,通常的步骤为:首先以优势炮兵的火力撼动敌军;继而出动骑兵制造混乱;最后派出步兵,前以狙击兵开路,侧以骑兵为掩护,猛攻已动摇的敌军战线。以这种配合攻下敌军第一线后,还要准备第二线机动,乃至对其预备队的进攻。此时,攻击任务变得更为艰巨,因为敌人第一线的失败,并不能导致其第二线的退却,也不会使其预备队指挥官丧失斗志。

事实上,进攻方初战获胜也会发生某些混乱。想要用二线部队来替换他们是很困难的,因为第二线部队总是跟不上主力的速度,而且在敌人集结重兵准备反击时,用一个师来替换一个师是很难做到的。

而守军如果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保持高昂的士气,如果翼侧和退路还是安全的,守军就有机会反击。守军需要准确而迅速地利用时机,用第二线部队和骑兵攻击敌军各营,如果抓不住这个机会,它的下场就和第一线部队一样。

12.针对第十一条,我得出:要想获得成功,最可靠、最困难的方法,就是要善于使用第二线兵力支援第一线,使用预备队支援第二线,准确地运用骑兵和炮兵部队,以协助和支援友军对敌军第二线的攻击。这也是一切战术问题中最麻烦的。越是紧要关头,理论越是难以琢磨,因为单靠理论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勇敢沉着的将军在战争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天才和洞察力。

同时运用各兵种以发挥最大联合力量,是每个将军在战斗中的决定性时刻所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确定他行动的准则。在决定性时刻,双方都在倾尽全力为最后的胜利搏斗,为了使这种决定性的突击更有成效,可同时攻击敌军的一翼。

13.火枪在防御中的效能比在进攻中的大,因为在进攻时,为了夺取一个阵地,关键在于行进,射手同时做行进和射击两个动作是很难的,这种方法千万不要用到主力身上。防御者的目的是打乱和击溃向其进击的敌军,所以,其第一线应该由炮兵和火枪手组成,当敌人逼近第一线时,第二线和部分骑兵应该攻击突入之敌。这样,击退敌人的可能性就更大。

我不打算再涉及那些超出本书研究范围的理论问题。对于交战问题,我已经讲得够多了,关于三个兵种的编制和使用问题,我将在后文中介绍。

至于战斗队形的使用和编组问题,我向大家推荐泰尔涅伯爵的著作,他已经讲得够透彻了,他的这本书是法国迄今为止的最好的一本战术著作。

交战中的迂回机动和过大规模的运动

我已经在上一节中谈过交战时为迂回敌人采取的机动,以及这种机动的好处。我要强调一点,这种机动优势规模过大,会妨害制定好的计划,甚至使其失败。

军队的任意移动,只要延伸过远,就能使敌人赢得时间分别击破其一半兵力,这种移动是一种孤立而危险的移动。但是,此举危害的大小,还取决于敌人的洞察力,以及敌人所使用的战法。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同样采取迂回运动,有人能成功,有人却会失败;为什么腓特烈、拿破仑、威灵顿即使延伸过远,也能获得成功,而有的庸才,遇到这种情况,要么不能机敏地夺回主动权,要么就什么都不做,结果必败无疑。

由此可见,想要确定一条绝对的准则是非常困难的。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紧握主力,在合适的时机使用,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极端,不要将主力过分集中。这个办法,能应付任何事变。如果敌军主将毫无洞察力,而且又主张过分延伸的迂回运动,那么就可以大胆地采取行动。

历史上不乏同类的史例,可以证明,作战的将领和军队不同,此类的机动也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七年战争中,腓特烈之所以能在布拉格获胜,源于奥军在右翼和余部中间空出来一块千余米的空地,当其右翼被击溃时,余部居然按兵不动。尤其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本该支援右翼的奥军左翼,要比腓特烈进攻奥军右翼的距离近得多。

在另一次战役中,腓特烈全军在托尔高险被歼灭,因为他在试图迂回道恩的右翼时,自己的左翼部队行动范围过宽,兵力极为分散。幸好,他的右翼部队进行向心运动,与莫伦道尔夫会合,腓特烈才转危为安。

里沃利之战是这种古典机动作战的典范。阿尔温齐和其参谋长魏罗特尔,企图在里沃利高原合围在这里集结的拿破仑军队。拿破仑的左翼被挤在阿迪杰河河谷,而吕西尼扬企图迂回合围,用右翼攻击法军后方时,结果反被法军合围,其中央也被击败。我曾对此次战役发表不少文章,可以作为研究此类交战的参考。

没人能忘记,儒尔当曾经想要三支相隔数十千米、各有七八千人的部队,去攻击一支6万人的集中军队,而这时候圣西尔率领万余人兵力在敌人右翼,攻击敌人的后方,在此情况下,这支大军焉有不胜之理?它轻松地击败了松散的法军,并打算全歼企图迂回的圣西尔军,圣西尔居然逃脱了,真是奇迹。

也没人能忘记,魏特罗尔如何不顾及经验教训,企图在里沃利迂回拿破仑。当时联军为了包抄拿破仑的右翼,以切断他退向维也纳的退路,竟然绕道,致使出现了约2千米的空当。拿破仑抓住这个机会,攻击对方孤立的中央,之后转而进攻在特尔尼茨和梅尔尼茨湖之间的联军左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