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略与战略计谋(第6/24页)

虽然,当拿破仑在辽阔俄国土地上作战时,他的这种机动方法,并未取得成功,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尽管这种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国家和任何情况,然而利用它获胜的概率仍然很大,这种可能性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争原理为基础的。即使在俄国的战争失败了,但也无法掩盖这种方法的优越,不过前提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有限的目的,这个情况包括交战双方以及各自邻国在内的各方面。

战争目的、战争性质、政府的企图、双方各自的实力,往往决定了作战目标。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不想冒险,因此,作战目标往往是获得某些局部利益,例如,只攻占少量的城市,肃清边境小省份内的敌人。否则,就是像拿破仑一样,将作战目标定为消灭敌军。如果一支军队的作战目标是围攻安特卫普,那就根本不需要像在乌尔姆和耶拿作战时采取的那种机动方法,同样也完全不用采用法军越过涅曼河远离本国国境的那种机动方法,因为这种冒险得不偿失、有害无益。

有一种特种作战目标,我不得不提到。这种目标虽然是一种军事目标,但其决定因素多为政治上的考虑,而非战略上的。尤其是在几个国家联合作战时,这种目标的作用很大,对军事行动和政府部门都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因而,我们可以将这种作战目标看作是政治性的作战目标。

政治和战争之间本身就具有深刻的联系,所有的战争几乎都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虽然它也是不合理的。从战略范畴看,进行战争往往会导致错误。例如,基于海权和贸易的目的,约克公爵[6]于1793年远征敦刻尔克的行动失败了,从军事观点看,这次远征的作战目标是错误的。同样还是类似的目的,约克公爵于1799年远征荷兰,这是一次注定失败的远征,因为它与英俄联盟军队所决定的共同利益相冲突。

这些事例表明,至少是在军队尚未用武力解决战争的最主要问题之前,政治性作战目标应服从战略的要求。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甚至只能归纳出这一条规则来。为了贯彻这条规则,战局中选定的政治性作战目标必须与战略原理一致,否则就需要在获取决定性胜利后谋求政治性作战目标的达成。根据这条原理,我们可以得出,约克公爵在1793年和1799年的远征中,应该选择康布雷或法国的中心为政治性作战目标。他应该把联盟的军队集中起来,统一布置在边境的决定点上,以便实施突击。至于此类远征所涉及的牵制进攻问题,我将在后文中加以阐述。

作战正面、战略正面、防线、战略阵地

在军事科学中,有些名词的含义很相似,以至于人们总是将它们混为一谈,即使它们具有本质的区别。

这些名词包括:作战正面、战略正面、防线、战略阵地。接下来,我要用一定的篇幅说明这些名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作战正面和战略正面

军队在它应包围的作战区内,不论是为了进攻还是防御,始终是需要占领战略阵地的。战略阵地所包围的、面对着敌人的正面,就被称为战略正面。在作战区内有一部分地区,敌人从该地区经一两日的行军就可到达战略正面,这一部分地区成为作战正面。

这两个名词太相似了,以至于总有军事家将它们混淆着使用。仔细思考一下,战略正面其实就是军队实际占领的阵地,作战正面就是两军之间的地区,即两军交战的地带。我想这样讲,应该更加容易理解。

如果有人指责我过于迷信术语的奥妙,我也甘之如饴,因为实际使用中人们往往用错,一会儿用这个词,一会儿又用那个词,甚至用这两个术语来表示同一个含义。我明确地区分了这两个词,而且我也会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

战争伊始,两军肯定是一方进攻,一方准备迎击进攻。于是,防守方需要一条准备充分的防线,这条防线可以与战略正面在同一条线上,也可以位于战略正面之后。因而,战略正面也可能是防线。1795年和1796年,莱茵河就是这样的身份,莱茵河一线既身为奥军和法军的防线,又是战略正面和作战正面。这三个概念可能使人混淆,因为它们所表示的东西在同一位置。事实上,不是每支军队都有防线,特别一支深入别国作战的军队,当它在一个要塞集结时,它虽然有作战正面,但它没有战略正面。

1813年末,当拿破仑重启对敌行动时,他的作战正面从汉堡延伸至维滕堡,从这里他沿着盟军战线,行进至格洛高和布雷斯劳,之后他的战线在波希米亚边界上一直退至德累斯顿,在这个宽大正面上,他将自己的军队分成四部分布置,战略阵地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面。后来拿破仑被迫退过易北河,他的防线就是维滕堡和德累斯顿之间、以一个钩形推移至马林堡。

再往前推,我们来看看1796年拿破仑在曼图亚周围的阵地。他的作战正面从贝加莫山一直到亚得里亚海,而他的防线是加尔达湖和莱尼亚诺之间的阿迪河一线。之后,他将防线设在佩斯杰拉和曼图亚之间的明乔河一线,而战略正面也根据阵地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我不想再多说了。我已经阐明了三个概念的差异,接下来我就为读者归纳出几条能准确反映各个概念不同特点的原则。

作战正面,即两军战略正面之间的地理区域,该区域也是它们可能交战的地区,作战正面通常与作战基地平行。战略正面比作战正面小。战略正面要横穿主要作战区,两翼尽量延伸,以便掩护主要作战线。

指挥官可根据实际情况(包括敌人的进攻情况)改变战略正面的方向,战略正面往往与基地垂直,与作战线平行。战略正面的改变,凭借军队机动实现,它是一次很重要的机动,因为与基地垂直,军队可控制战区上的两个面,从而处于有利地位,保证基地安全。拿破仑在艾劳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基地是华沙和托伦,而维斯瓦河则是他的临时基地,维斯瓦河恰好与纳雷夫河平行。拿破仑依托塞洛茨克、普乌图斯克和奥斯特罗文卡,以右翼进行机动,迫使俄军向埃尔宾和波罗的海退却。这种机动,必须在需要时能重新回到临时基地,也就是说,基地应该位于战略正面之后,并且得到保护。拿破仑在纳雷夫河一线,经奥尔兹丁向艾劳推进时,左翼有托伦可用,当他将战略正面向前推进时,左翼还有普拉加和华沙为基地。这样他的交通线就有了充分的保障,而他的敌人只能被迫退往维斯瓦河口,与基地的联系也被切断。1806年,拿破仑从格拉向耶拿和瑙姆堡前进时,巧妙地变换了战略正面。1800年,莫罗以右翼从伊勒河向奥格斯堡和迪伦根推进时,战略正面转向多瑙河和法国后,迫使克赖从乌尔姆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