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6/7页)

[37] 刻尔松尼斯半岛,位于在特洛伊对面,赫勒斯滂海峡欧洲一侧。

[38] 特洛伊的别名。“伊利亚特”意为“伊利昂之歌”。

[39] 学界对于特洛伊陷落的年代,至少有几十种说法。其中最流行的传统说法,是希腊化时代埃拉托斯特尼提出的公元前1184年。然而,近代考古学已经证明一个事实,公元前1200左右希腊大陆遭到毁灭性攻击,希腊大陆诸邦不可能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大举进攻特洛伊。笔者根据相关证据综合分析,认为公元前1240/前1230年也许最近乎历史事实。

[40] 即特洛伊陷落80年以后,大约在公元前1160/前1150年。传统说法认为,斯巴达人在定居拉哥尼亚之后不久,即殖民于米洛斯岛。修昔底德(V. 112)提到,米洛斯人认为到公元前416年,他们建国已达700年;就是说斯巴达人在公元前1116年之前不久定居于拉哥尼亚。

[41] 公元前12世纪到前6世纪,希腊人在地中海各地及黑海地区进行过广泛的殖民活动。近代学者将公元前2000年代末、前1000年代初的移民与公元前8至前6世纪的殖民运动加以区分,认为前者基本上是部落移徙,后者是阶级社会的城邦殖民。古代作家一般未加区别。

[42] 在小亚细亚。

[43] 爱琴诸岛。

[44] 三列桨战舰(Triremes)是希腊古典时代的标准战舰,通常每艘舰船配备桡手170人,另有30名左右的战斗人员。由于学者们对于桡手的排列方式有不同看法,也有学者译为“三层桨战舰”。

[45] 约公元前704年。

[46] 约公元前664年。

[47] 参阅荷马:《伊利亚特》,II. 570;品达:《奥林匹亚颂歌》(Pindar, Olympian Odes),XIII. 4。

[48] 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公元前559—前529年在位)是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公元前546/前545年征服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参阅希罗多德,I. 46 —214;III. 1—160等。

[49] 冈比西斯(公元前529—前522年在位),居鲁士之子。其继任者乃是大流士一世。参阅希罗多德,I. 130 —211;III. 38—160;IV. 1—124;VI. 1—119等。

[50] 波利克拉特斯在萨摩斯当政的时间约为公元前532—前522年。参阅修昔底德,III. 104;希罗多德,III. 39 —142。

[51] 约公元前600年。位于今法国马赛附近。

[52] 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位于今日北非突尼斯境内。在古代地中海地区历史上,他们曾经建立过强大的海军,以从事海上探险、贸易和海盗活动著称。

[53] 公元前486/前485年。

[54] 公元前480年。大流士之子薛西斯(公元前486—前464在位),发动了最大规模的海陆远征。参阅希罗多德,VII. 2—239;VIII. 10—144;IX. 1—120等。

[55] 这一点很重要,有助于我们理解雅典同盟的组织结构。

[56] 在优波亚岛。

[57] 在优波亚岛。

[58] 据希罗多德(V. 99)记载,这场战争因争夺利兰丁平原而起。通常认为战争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也有学者认为在公元前8世纪。参阅斯特拉波,X. 1.11。

[59] 西亚古国吕底亚末代国王。他在征服小亚细亚希腊诸邦之后不久,又遭到波斯人的征服,吕底亚连同伊奥尼亚诸邦一起臣服于波斯人。

[60] 腓尼基人臣服于波斯之后,其舰队一直是波斯海军的主力。

[61] 指爱琴海一些岛屿。

[62] 公元前494年,伊奥尼亚海军在拉德(Lade)海战中被大流士击败。参阅谢译本,第14页。

[63] 公元前510/前509年。斯巴达人推翻了庇西特拉图之子的僭主统治。

[64] 来库古斯的立法。修昔底德将其年代定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400多年即公元前804年以前;埃拉托斯特尼定为公元前884年。希罗多德(I. 65—66)提到,来库古斯立法或遵从德尔斐神谕,或从克里特岛引进。关于来库古斯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学界一直有争议。

[65] 古希腊原文为“米底人”。米底人和波斯人同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人,古希腊文献中往往把这两个民族混为一谈。古希腊文献中的“米底战争”(the Median war)亦即波斯战争。

[66] 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雅典人获胜。

[67] 来自希腊文的οἵ βάρβαρροι(英文的Barbarians即由此而来)。这个字通常被译为“野蛮人”或“未开化之人”。然而,希腊文原意为“异语之人”,即“和自己说不同语言的人”,对于希腊人来说,βάρβαρροι就是指非希腊人,对于波斯人来说,βάρβαρροι就是指非波斯人,对于埃及人来说,系指非埃及人(参阅希罗多德,II. 158)。这种称呼犹如犹太人称非犹太人为gentiles;也类似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诸族称呼吴楚居民为南蛮“舌”之人。在希罗多德的著作中,这个词尚无明显贬义。但是,随着希腊在波斯战争中的胜利,以及古典文明高度发展,在希腊人中间逐渐流行鄙视其他民族的思想,而视波斯、意大利、黑海各地的欧亚诸族为“野蛮民族”,βάρβαρροι这个词始有“蛮夷”之意。参见徐松岩:《希罗多德Historia诸问题刍议》,《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3期。

[68] 公元前480年,薛西斯经过数年准备,亲率海陆大军入侵希腊,攻占雅典。随后在萨拉米斯海战和普拉提亚战役中被希腊联军击败。

[69] 昭译本此句的译文为:“希腊人,以及在战争中叛离波斯王的原已结成同盟的希腊人。”参阅F. R. B.哥多尔芬主编:《希腊历史学家》(Francis R. B. Godolphin, The Greek Historians, Vol.1, New York, 1942),两卷本,第l卷,英译者B. 昭伊特(B. Jowett),纽约1942年版,以下简作“昭译本”。显然,后者是指伊奥尼亚诸邦结成的潘伊奥尼昂同盟。参阅希罗多德,V. 77—78;Ⅵ. 8;Ⅷ. 132;徐松岩:《关于雅典同盟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70] 公元前479 —前431年。包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在内的古代史家,都一致认为波斯战争到公元前479年已告结束,近代以来西方史家也普遍接受这一观点。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波斯战争到公元前449年结束。

[71] 寡头制(Oligarchy),源于希腊文Oligoi(少数的),意为“少数人的统治”,即建立和斯巴达政治制度类似的制度,由少数人掌握邦国实权。

[72] 参阅修昔底德,VI. 85;VII. 57。

[73] 公元前427年暴动遭到镇压之后即丧失独立。参阅修昔底德,III. 1。

[74] 此处“同盟”究竟指哪个同盟颇值得研究。克译本这里译为:“双方各自用于这场战争的兵源都超过同盟全盛时期的兵力总数”。雷克斯·华尔纳(Rex Warner)的译本(“企鹅古典丛书”,1972年版,第46页)译为:“在这次战争中,单独雅典一国所能应用的军队比同盟时期的同盟军的总数还要多些”;昭译本则译为:“在这场战争开始的时候,雅典一国的兵力超过同盟全盛时期雅典和斯巴达兵力之和”。西蒙·霍恩布鲁尔认为,修昔底德此处意指雅典一国的兵力(公元前431年)超过波斯战争时期雅典和斯巴达地兵力总数。参阅S. 霍恩布鲁尔:《修昔底德著作注释》,第l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霍氏的注释本共3卷,此前有A. W. 高穆等的5卷本,两种注释本集中代表了西方学界对修昔底德著作研究的最高水平,二者相比,后者吸收了较多新的研究成果,也稍为简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