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谁炮制了“隆美尔神话”(第4/5页)

这三个人论资历、名望,都远在隆美尔之上,后来都指挥过“坦克集团军”。那是以坦克部队为主,多兵种混合编制的集团军级单位,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时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坦克集团军,便由3个坦克军(Panzerkorps)、1个步兵军组成,另外还配备了1个“赫尔曼·戈林防空团”。库尔斯克战役中,霍特指挥的第4坦克集团军由19个师组成,其中9个是坦克师或坦克掷弹兵师,更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如果到了苏联战场,隆美尔大概很难超越他在法国战役的顶头上司霍特,也不容易超越其他几位坦克将军。他们在苏联战场上打过的大仗、硬仗、恶仗,更是隆美尔不能相比的。但直到1945年“二战”结朿,他们也没能晋升元帅,赫普纳且因参与1944年7月20日谋剌希特勒事件被捕,被“人民法庭”判处死刑,8月8日在柏林城北鳊鱼湖监狱(Plötzensee Prison)被施以绞刑。

1939年,希特勒在波兰前线视察,希特勒的左侧是当时担任警卫工作的隆美尔。

隆美尔晋升得这么快,显然另有原因。原来,“二战”不少德军高级将领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加入纳粹党,对纳粹的态度有所保留,而隆美尔不同,他从一开始就非常崇拜希特勒,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德国人民受到太阳的指引与领导,这一切或许是上天注定。”隆美尔把希特勒比作“太阳”,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在给友人的信里,末尾也总不忘加上一句毫不相干的“Heil Hitler!”(希特勒万岁!纳粹对希特勒的致敬语)1936年9月纳粹党纽伦堡大会期间,军衔还只是中校的隆美尔担任“元首卫队”指挥官,第二年10月晋升上校。1939年德军进攻波兰时,隆美尔仍然负责希特勒的警卫工作,在“元首”身旁形影不离,他在前一个月(8月1日)刚晋升少将。隆美尔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听说我快速晋升是因为元首在帮我说话,你该知道我对此有多么高兴,我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行动能获得元首的肯定。”

1940年法国战役开始前,隆美尔要求上前线,“一战”期间他是在步兵服役,曾经在符腾堡山地营(Württembergischen Gebirgsbataillon)担任连长,陆军人事部门准备任命他为山地师师长。山地师是欧洲一些国家一种较为特殊的步兵部队,担负山地、沙漠以及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作战任务。但隆美尔希望去指挥装甲部队,为此求助于希特勒。虽然陆军方面仍然反对,最后还是不得不按照元首的旨意让他做了新组建的第7坦克师师长。2月27日他怀着感恩的心情向希特勒辞行,获赠了一本《我的奋斗》,希特勒还亲笔题词:“给有着愉快相处回忆的隆美尔将军”。法国战役期间,对这个自己“钦点”的坦克师长希特勒关注有加,在他授意下,5月26日隆美尔成为第一个获授骑士铁十字勋章的师长。6月2日希特勒召见德军高级将领,被召见的都是集团军司令官和军长,135名师长中只有一人获此殊荣,那就是隆美尔。

对于隆美尔在法国战场上的表现,希特勒和纳粹党高官评价甚高,而军中同僚、部下则多有保留。法国战役结束不久,1940年夏,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炮制了一部宣传德军辉煌战果的电影《西线的胜利》,隆美尔应邀参加摄制,在影片中频频露面,俨然银幕上的大明星。他的一个主要参谋人员弗里德里希·冯·麦伦廷(Friedrich Wilhelm von Mellenthin,1904—1997),参加过波兰、法国、北非、苏联以及战争末期西线几乎所有重大战事,战后写了一部内容详实,被军事界评为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回忆录《坦克战》(Panzerschlachten)。在那部回忆录中,麦伦廷对隆美尔的评价就不高,说他主观武断,常常不听取参谋人员的意见。看来,隆美尔与参谋人员的关系颇有一点像希特勒与普鲁士将军们的关系。普鲁士军人是把军事当作一门专业看待的,重视的是客观实际和军事规律,而希特勒常常不顾客观情况而凭主观意愿行事。

为了取得胜利,隆美尔往往不顾部队伤亡,这在德军指挥官中很少见。法国战役中,德军共投入135个师,平均每个师阵亡、失踪363人(德军一个步兵师人数约1.8万人,装甲师少一点)。一般情况下装甲师伤亡都比步兵师少,而隆美尔的装甲师阵亡、失踪人数竟达924人。“二战”期间德军伤亡明显少于对手,这既得益于德军装备优良、士兵训练严格、司令官指挥得当,也与它保持了普鲁士军队爱护士兵、十分注意保护下级的传统有关。在形势不利的时候,指挥官通常会命令部队停止进攻甚至撤退,“二战”期间不少德军高级将领因此被希特勒撤职。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德国空军头号“王牌飞行员”埃里希·哈特曼(Erich Alfred Hartmann,1922—1993),他总共击落敌机352架,却从未让一名僚机飞行员丧生。空战中长机的任务是攻击,僚机的任务是掩护长机、保障其安全,一般情况下僚机比长机容易受到敌机攻击,哈特曼没让一名僚机飞行员丧生,实非易事。

作战中隆美尔往往不依常理出牌,而那并非偶然。他自恃与元首关系不一般,颇有点“胆大妄为”。隆美尔曾为渡河抢夺友邻第5坦克师的架桥器材,还拒不归还。他又常有违反上级命令之举,5月17日甚至无视Α集群司令官卡尔·冯·伦德施泰特(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1875—1953)停止前进的命令,为求战功继续追击。尽管伦德施泰特那道命令是得到希特勒批准发出的,事后希特勒对违令的隆美尔也没有追究。德军高级将领不少人出身于普鲁士军人世家,按照普鲁士传统,非常重视军事专业训练,基本上都是参谋学校出身,做过各级参谋军官,不少人还有在总参谋部工作的经历。隆美尔则不同,他出生在普通市民家庭,父亲、祖父都是中学数学教师,他没有上过参谋学校,是由元首近侍“外放”,直接担任军事主官的。同僚们对他只夸说自己而不大提及友邻部队、尤其是空军的贡献的做法也不无微词。要知道,与进攻波兰时相比,在法国战役期间德国陆军与空军协同作战的能力已经有很大提高,地面部队发出请求支援的呼叫以后,往往在15至20分钟内战斗机掩护下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就会飞临战场,呼啸着扑向目标。

1942年6月22日,隆美尔晋升元帅,他对此事反应如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他欣喜若狂,另一种说法则是表现平静,表示宁可多要一个师的兵力。鉴于那时德军在北非的处境,希望多得兵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问题是那时的德国,苏联战场已经不啻一个深陷其中拔不出来的泥潭,希特勒还抽得出兵力支援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