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谁炮制了“隆美尔神话”(第2/5页)

斯大林格勒战役通常被分成两个阶段。1942年8月23日到11月19—20日的近三个月是第一阶段,从德军进攻、苏军防守到两军相峙。此后进入第二阶段,11月19—20日苏军三个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位于其北的顿河方面军,位于其西北的东南方面军)同时展开反攻,22日攻克卡拉奇,完成对德军的包围。此后逐渐缩小包围圈,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1943年2月2日保卢斯率部投降。苏联方面原来估计被包围敌军应该有8万5千至9万人,后来才知道竟有30万人之多。投降队伍里除前一天刚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的保卢斯以外,还有22名将军。这是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1895—1977)所给的数字,西方的数字则是24名,例如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写道:“这时(2月2日),9.1万名德军(其中包括24名将军),正在冰雪中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凄凉的西伯利亚战俘营”。一次俘虏那么多将军,实属罕见。然而,这还只是最后阶段被包围歼灭的数字,如果从1942年8月23日德军攻城开始计算,“狭义”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总的损失要超过84万。苏军损失自然更大,达到约113万,其中阵亡和失踪近48万,还有约4万平民死亡。如果把整个“B集群”为攻占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斗都计算在内,德军损失就要突破百万了,希特勒德国确实是元气大伤。

从1942年8月下旬德军攻入城内到1943年2月2日被围部队全部投降,五个多月时间里两军展开了战争史上规模空前、也惨烈空前的巷战。这和苏军第62集团军的“紧贴”战术有关,双方纠缠在一起,没有清晰的战线,德军的火力优势、尤其是“斯图卡”(Stuka)俯冲轰炸机就发挥不了作用。有资料说德军一度占领斯大林格勒全城的90%,其实确切些说应该是巷战弥散到全城的90%,因为大多数地方都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个地方很难说是在谁手里,不少地方易手多少次难以算计。“巷战”的说法也已不确切,因为战已经主要不是在街巷上进行,双方不是一个街区、一个街区,而是逐楼、逐层、逐个房间、逐个楼梯间、逐个地下室地争夺,德军戏称的“老鼠战”(Rattenkrieg)倒很符合实际情况:“夺取了厨房,还得夺取客厅和卧室”。

由于当时整个德国战争行动都服从于“蓝色行动”的需要,德国空军把苏联战场上80%的兵力都集中到这里,从而使配合“B集群”作战的德国空军第4集团军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空军作战单位,德国空军对地面的攻击规模空前,仅对伏尔加河对岸一个面宽不足1,000米的苏军阵地,就先后投入超过1,208架次“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攻击。第6集团军迸攻到斯大林格勒城郊的8月23日那一天,出动超过1,000架飞机把城市炸成一片火海,10月14日一天更是出动2,000架次轰炸机投下600吨炸弹。但德国空军的损失也不小,到11月初,可用的轰炸机已经从480架减少到232架,有经验的飞行员损失近千人。

第6集团军被包围以后,尽管力量已经大大削弱,德国空军还是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空中补给与人员撤离行动,总共撤离3万余人(其中伤员24,760人,后勤、技术支持等非战斗人员5,150人)。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德国的运输机还只能算中型飞机,用得最多的容克斯Ju 52型三引擎运输机一次只能运送18名士兵,或者12名伤员。由于已经损失了苏联战场上四分之三的运输机,不得不把许多轰炸机改作运输机使用,其结果,在损失274架运输机之外又损失了165架用于运输的轰炸机。在此期间,为保证斯大林格勒前线空军的油料供给,不但减少了国内飞行员的训练飞行,还减少了其他战场飞机出动的次数。这便影响到阿拉曼战场,隆美尔(Erwin Rommel,1891—1944)几乎没有得到德国空军的支援,他的参谋长弗里茨·拜尔莱茵(Fritz Bayerlein,1899—1970)就说:“希特勒需要把他拿到手的每一架飞机都用于苏联前线”。

斯大林格勒市中心俯瞰全城的马马耶夫岗(Мамаев курган,军用地图上标为“102.0高地”),作为控制整个城市的制高点,是两军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双方炮火不知道把它“犁”了多少遍,战后发现那里每平方米土地炮弹等金属碎片竟达500至1,250片。后来苏联把那个山冈建为纪念地,中心是巨型塑像“祖国母亲在召唤”。塑像本身高52米,所持之剑长33米,总高度85米。从山冈下到塑像前共200级台阶,象征斯大林格勒战役浴血奋战的200天(从1942年7月德军“B集群”发动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的战斗算起)。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苏两军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德军第6集团军和苏军第62集团军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过二者都参与了战役全过程,而且是城市巷战的主力,它们的历程具有代表性。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集团军级单位,比德国一般集团军大两倍;苏军第62集团军则是二战期间新组建的队伍。1942年5月苏联“大本营”组建总预备队,其中第7预备集团军后来被派往斯大林格勒,更名为第62集团军。由于表现突出,战役结束后(1943年4月)改称第8近卫集团军(即荣获列宁勋章的第8近卫集团军)。

与斯大林格勒战役形成鲜明对比,阿拉曼战役轴心国军队以装备落后、战斗力不强的意大利军队为主,隆美尔指挥的“德国非洲军”(Deutsches Afrikakorps)只有区区3个师,这个兵力与斯大林格勒战场完全不能相比。此外,当时在北非的德军名义上还受意军指挥,不过德军统帅部对隆美尔有指示:“不投入对德国无意义的战斗。”德意两军实际上处于一种微妙的合作状态。

1945年7月12日,蒙哥马利(前排右二)与朱可夫(前排左二)、索科洛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等人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

阿拉曼战役中指挥英军(包括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和新西兰军队)的伯纳德·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1976)一战成名,后来晋升元帅并被封为“阿拉曼子爵”,与苏联的格奥尔基·朱可夫(1896—1974)、美国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一起,被看作“二战”盟军最著名的三位统帅。

尽管阿拉曼战役不能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蒙哥马利仍不愧为“二战”中英国最杰出的将领,而他最应该为人们记住的恐怕是那直到今天似乎仍可作为对一些人提醒的名言:

战争法则第一页第一条:不要向莫斯科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