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6/12页)

[202]钱德洪(1496—1574),名宽,字洪甫,号绪山,浙江余姚人,王阳明的学生。早年以授徒为业,明正德十六年,王阳明省亲归姚,钱德洪率门生七十余人迎请于中天阁,拜王阳明为师。后始终致力于讲学、整理阳明之学,为王阳明最为重要的弟子之一。此篇为钱德洪所作的序。

[203]南元善(1487—1541),名大吉,号瑞泉,陕西渭南人,性豪宕,雄于文。

[204]徐成之,名守诚,绍兴人。

[205]指《阳明先生文录》,嘉靖十五年出版,为《王文成公全书》本第四至第二十五卷。

[206]答顾东桥书:即钱德洪序中所称《答人论学书》。顾东桥(1476—1545),名鳞,字华玉,号东桥,南京上元(今江苏江宁)人。

[207]明心见性:禅宗主张通过内心的澄明,见到自己的佛性,而无须假借外在义理的探求。

[208]定慧顿悟:定即禅定,慧即智慧,顿悟即为突然之间的省悟。

[209]据来信原文,此处“不”字系误印。

[210]语出朱熹《大学或问》。

[211]《孟子·告子上》:“告子曰:‘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评价道:“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212]朱熹《中庸章句序》:“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

[213]“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等概念,参见第六条注。

[214]《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215]《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216]《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217]《孟子·滕文公上》:“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之路也。”

[218]朱熹《与刘子澄书》:“近觉向来为学,实有向外浮泛之弊,不惟自误,而误人亦不少。方别寻得一头绪,似差简约端的,始知文字言语之外,真别有用心处,恨未得面论也。”厌繁就约,即厌恶繁杂的文字功夫,从事简易的本心涵养。

[219]朱熹《答吕子约书》:“文字虽不可废,然涵养本原而察于天理人欲之判,此是日用动静之间,不可顷刻间断底事。若于此处见得分明,自然不到得流入世俗功利权谋里去矣。”涵养本原,即培养本心。

[220]操觚染翰:意为提笔写作。觚,竹简;翰,笔。

[221]此处“即”当作“既”,已经的意思。

[222]《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资质卓越的人。

[223]《中庸》:“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24]《尚书·舜典》:“归,格于艺祖。”格,至、到。艺祖,即文祖,尧祖先的庙。格于艺祖,即到文祖庙。

[225]《尚书·大禹谟》:“七旬,有苗格。”意为有苗族人到来。

[226]《孟子·离娄上》:“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格,纠正。

[227]《易传·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意为通过穷尽事物的道理以至于明白事物的本质,最终通达天命。

[228]《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费,广大;隐,精微。

[229]舜在没有告知父亲瞽叟的情况下娶了尧的第二个女儿为妻。不过在孟子看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的“不告而娶”是为了避免父亲知道后从中阻拦,以便能够有后代子孙,这是权变之下孝的体现。

[230]据《史记》记载,武王伐纣时,尚未葬文王。

[231]据《孟子·离娄上》记载,曾子侍奉曾皙时,除了酒肉的奉养之外,还顺从曾皙的意志与想法。等到曾元侍奉曾子的时候,酒肉的奉养还是做得很好,但并不顺从曾子的意志。在孟子看来,做孝子应当做到像曾子一样,不仅侍奉父母的饮食起居,还能顺从父母的意志。

[232]据《孔子家语·六本》记载,曾子在瓜地锄草时,锄掉了瓜苗。其父大怒,用大杖将其打昏在地。曾子醒来后,先向父亲请安,又回到屋里弹琴,告知父亲自己安然无恙。孔子知道后很生气,教育曾子应当像舜那样侍奉父亲,父亲用小杖打时则坦然承受,用大杖打时则逃跑,以免使自己受伤,使父亲背负不义之名。

[233]据《新唐书·孝友列传》记载,唐代名医陈藏器著有《本草拾遗》一书,认为人肉可以治病,于是民间开始出现父母生病后,子女割肉给父母服用的事情。

[234]庐墓:古时,父母亡故之后,孝子应在墓旁搭建草棚,守孝三年,以表达对父母的追思怀念之情。

[235]此处“间”当作“问”。

[236]多闻多见,即通过多看多听、不断思考,少做让自己后悔的事;前言往行,即反思自己以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来培养自己的德性;好古敏求,这是孔子的自称,即喜欢古代的典章制度,并且积极地探究求索;博学审问,即学问广博并且不断地深入探究;温故知新,即温习过去所学的知识,并不断地学习新的事物;博学详说,即学习的内容与范围广博,并且对学习的对象了解详备;好问好察,这是形容舜的智慧,即喜欢探查研究浅近的、常人的话。

[237]《论语·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38]识(zhì):记住。

[239]杨、墨之为仁义:杨即为杨朱,主张为我,是道家的先驱;墨即墨翟,提倡兼爱。

[240]乡愿之乱忠信:《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即指没有确定的原则、四面讨巧的人。

[241]尧、舜、子之之禅让:指古代社会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子之则是战国时燕王哙的相国,后哙效法尧让位于许由的故事,将燕国的政权交予子之。

[242]汤、武、楚项之放伐:商汤征伐夏桀而得天下,武王征伐商纣而得天下,项羽杀义帝而自立为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