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5/12页)

[156]德章:姓刘,王阳明的学生。

[157]《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即人先天具有某种无须学习便掌握的能力,称之为良能;先天具有某种无须思考便能把握的认知,称之为良知。

[158]语出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

[159]《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60]语出《论语·子张》。关于结交朋友,子夏认为:“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认为:“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能说拒绝人家呢?”

[161]子仁:冯恩,字子仁,号南江,王阳明的学生。

[162]语出《论语·学而》。“说”通“悦”,愉快。

[163]朱熹《论语章句》:“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164]《礼记·曲礼》:“坐如尸,立如齐。”尸,指祭祀中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受祭的人。“齐”通“斋”,指古人祭祀前的斋戒。

[165]国英:陈桀,字国英,福建莆田人,王阳明的学生。

[166]《论语·学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7]《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意为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所有的道理。

[168]语出朱熹《论语集注》。

[169]黄诚甫,名宗贤,字诚甫,号至斋,王阳明的学生。

[170]《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贡,即端木赐,孔子学生。“女”通“汝”。

[171]梁日孚:梁焯,字日孚,广东南海人,王阳明的学生。

[172]朱熹《朱子语类》:“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居敬即持守恭敬之心,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

[173]《二程遗书》:“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

[174]《论语·宪问》:“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方人,即讥评别人。

[175]惟乾:冀元亨,字惟乾,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王阳明的学生。

[176]朱熹《大学或问》:“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体之本然。”“鉴”就是镜,“衡”就是秤。这句话是用镜子本然无物的特征和秤自然平衡的特征来比喻心中本无一物染着。

[177]正之:黄弘纲(1492—1561),字正之,号洛村,王阳明的学生。

[178]独知:即只有自己知道。

[179]《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意为小人为不善,见到君子便遮掩其恶行而标榜其善行。

[180]《周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立诚,就是尊重事实,持守诚德。

[181]断灭禅定:佛家思想。断灭即指死后生命便完全归于无;禅定即专注于某一对象达到参悟事物道理的效果。

[182]志道:姓管,字登之,号东溟,王阳明学生耿定向的弟子。

[183]《荀子·不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184]《河南程氏遗书》:“孟子言‘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则心自诚;荀子言‘养心莫善于诚’,既诚矣,又何养?此已不识诚,又不知所以养。”

[185]《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富不仁矣。’”即孟子所引阳虎之言。阳虎,又作“阳货”,春秋晚期鲁国人,曾挟持季氏专政鲁国,后失败流亡,被孔子视为乱臣贼子。

[186]萧惠:王阳明的学生。

[187]语出《老子》。

[188]《论语·颜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89]《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鸮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鸱鸮即猫头鹰,以为鹓雏要夺它的腐鼠,便发出恐吓的声音。比喻自以为是,以一己私心度人。

[190]“一句”指上句“为圣人之心”。

[191]刘观时:王阳明的学生。

[192]《张子全书》卷三:“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193]《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94]“旧说”指朱熹在《中庸章句》中的解释:“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品节,即按等级、层次加以评价和规定。

[195]语出《中庸》。“诚”即真诚的德性,“明”即明白通晓。

[196]《礼记·礼器》:“天道至教,圣人至德。”

[197]《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198]《中庸》:“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199]《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200]朱熹《论语集注》引程颐言:“盖三代之治,皆因时损益。及其久也,不能无弊……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礼,立万世常行之道。”

[201]《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