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复兴抑或继续(第6/6页)

如今,曾为他争执的人不知为什么而争执,不论甘地还是旧印度都没有解决当前危机的方法。他是旧印度最后的表达,他把印度带到了路的尽头。所有有关“紧急状态”的争论,所有涉及他名字的东西,都反映了印度智识的真空,反映了他试图赋予其新生的那个文明的空虚。

在被征服的印度,“复兴”通常是指对被压抑、被侮辱之事物的重新发现,是对旧方式的赞颂。在休养生息时,人们从没有抓紧机会(或是缺乏智识手段)往前赶,灾难随后就会再次降临。艺术史家告诉我们,欧洲文艺复兴兴起于人们意识到过去不复存在之时,奥维德⑧和维吉尔不能再被视为古代的修士,人必须在过去与自己之间设置距离,以更好地了解过去,更多地从中获益。印度总以另外的方式寻求复兴,用接续的方式。凭借最早的典籍,人们回溯过去,把现在称为“黑暗年代”,就像他们站在今天回顾甘地抗英的日子,把其后所有事都看作玷污,而不是过去的作用。当印度力图回到从前的观念中时,它并不会把握过去,也不会借此丰富自身。过去只能通过研究和治学,通过智识而非灵性法则来把握。过去必须被看作是已死的,否则过去将扼杀未来。

甘地式印度的稳定其实是一个幻象,印度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再度稳定。但在当前的不确定和空虚之中存在着真实的新开端的可能,在长期的灵性之夜过后,印度会涌现思想。“印度的危机并不是政治性的,那只是德里方面的看法。独裁或军人统治不会改变任何事情。危机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所有这些不过在从不同方面反映着更大的危机,一个衰败中的文明的危机。其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更迅速地衰败。”我在一九六七年这样写道。那对我来说是个更黑暗的年代。

一九七五年八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

甘地当年持头等铺位票坐火车去比勒陀利亚。晚上行至纳塔尔省的马利兹堡时,车上的官员要求甘地去货车车厢,甘地不从,官员和警察便强行把他赶下火车。根据南非当时的法律,铁路当局的做法是合理的。

维诺巴·巴韦(Vinoba Bhave,1895-1982),印度的苦行者,早年追随甘地,20世纪50年代倡导捐地运动,呼吁地主捐献土地以分给“不可接触者”,即贱民。

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英国评论家、社会改革家。推崇哥特复兴式建筑和中世纪艺术,捍卫拉斐尔前派的艺术主张。

兰扎·德尔·瓦斯托(Lanza Del Vasto,1901-1981),意大利贵族,1936年在印度结识圣雄甘地,被称为甘地的“第一位西方门徒”。后在法国南部一小岛上建立“方舟公社”。

狄更斯小说《尼可拉斯·尼克勒比》中一个刻薄无知的教育家的名字。

中世纪传说中的魔法师和预言家,亚瑟王的助手。

哈尔·葛宾·科拉纳(Har Gobind Khorana),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出生于旁遮普邦,1960 年入美国籍。

奥维德(Ovid,公元前 43-17),古罗马诗人,代表作有《变形记》、《爱的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