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谷仓(第4/6页)

电不是为穷人准备的。但把电力输送过高原并不仅仅是为了照亮村庄,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农业。如果没有电,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灌溉工程。电力的重要性主要是对于那些有地可耕的人而言的。至于照明,仍然不过是好玩而已,即使在帕特尔的房子里也是这样。前厅里的荧光灯是整个房子里唯一的电器。家里还有油灯,而且显然是日常用品。

这荧光灯和为访客准备的亮闪闪的蓝沙发一样,不过是个摆设,是额外的现代品。百分之六十的村民没有电,村子整体的生活节奏和热带昼夜的节奏一样。十二小时光明之后是十二小时的黑暗;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时间永恒固定,黑夜以某种迟钝的状态降临村庄。

村子曾经一贫如洗,这样顺其自然地度过了很长时间。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与投入,有了一些简单的东西,但这些对于日常生活而言仍是多余的,没有与之相配的需求。电灯、便捷的用水、室外厕所,帕特尔是全村唯一拥有全部的人,而其中只有水这一项被认为是必需的。其他的东西大半是为了炫耀,证明帕特尔的地位出众,不过由于敬畏神明,他仍刻意把自己隐藏在乏味与隐匿的农民外表下。

很有必要来这个村庄看看帕特尔和他的随从,了解一下这个质朴人物的权力本性,看看这样一个人,只要他想,就能轻易地挫败德里关于最低工资、取消不可接触者等级、取消乡村债务等等空谈。法律怎能执行?谁能当这个村子的警察?帕特尔远不只是个最大的地主。在这样一个需求仍很基本的村子里,家有谷仓的帕特尔是管理者,他靠习俗和赞同管理。他虔敬地把自己的权威上溯至祖先,这样的权威里几乎有着宗教的分量。

灌溉计划是一个合作项目。但村子并不是农业人口社群。它区分有地者和无地者,而有地者又分为主人和非主人。帕特尔是这里最大的主人。被他雇佣的无地劳工(现在正在他外面的地里)是他的仆人,许多人生来就是他的仆人。他对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他借钱给他们,这样他们可以通过体面的仪式把女儿嫁出去;年景萧条时,他们知道可以仰仗他;在饥荒年代,他们知道可以求助于他的谷仓。这些人永远债务缠身,没有尽头,债务还将传递给子女。不过在某种意义上,有个主人是种安全。摆脱束缚反而是导致迷失的冒险。

帕特尔是进步的,他是个好农人。他是靠改善农耕(以及免收农业收入税)而致富的。而且他欢迎新的方式。不是所有拥有他这样的地位的人都能如此。工程师后来在我们重新踏上高速公路说,有的村子无法被纳入灌溉计划,因为大地主们不喜欢让多数人挣到更多钱的主意。帕特尔并不这样,工程师小心翼翼地不去冒犯他。工程师知道,没有帕特尔的合作,他在村子里将一事无成。作为一个工程师,他是来帮助提高粮食产量的,他保留自己对债务、仆人以及契约劳工的看法。

农村被像帕特尔这样的人编织的人际网络所管制,他们之间靠种姓和婚姻相联系。帕特尔的儿媳妇—未必真是大学毕业生,也许只是读了几年中学—可能来自另一个村子里如帕特尔那样的家庭。她也许是从一个谷仓挪到了另一个谷仓,除了在厨房里的传统职责,她还明白她在人际方面的职责。发展并不平等地涉及所有人。对一些人来说,发展让他们看见了一个新世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令他们更加受制于旧世界。发展增加了帕特尔的财富以及传统权威,它扩大了有地者和无地者之间的鸿沟。有着像萨潘奇、基层政客和官员这种人的支持并结交行政官员和大政客,帕特尔这种人现在掌控一方,办什么事都不能缺少他们。在村子里,他们已经成了法律。

摘自一九七五年九月二日的《印度时报》:

马哈拉施特拉邦首相S.B.查万先生星期一承认说,他知道农村地区的大地主们动用当地警力把贫穷的农民赶出他们的土地,特别是在收割季节。他补充说,似乎警察和地主们是使用合法程序达到此目的的。

在回浦那的路上,我们在一座神庙前稍做停留,那寺庙像一座莫卧儿堡垒,高高地坐落于黑色的山丘之上。残疾的儿童乞丐(其中一个女孩腿上刚被剜去一块肉)急忙涌到下层台阶上,摆出乞求的姿势。向上进入寺庙的路上都是染成橘黄色和红色的艳丽的小神龛,还有它们耐心的守护者;拱门接拱门,十八世纪的装饰性灰泥从砖墙上剥落;大小和年代不一的立柱;石级上,历代朝圣者以各种字体刻上的文字已遭侵蚀。在山顶起风的矮墙上,穿过莫卧儿拱门可以看见城中两个贮水池或水库(其中一个已经坍塌,空无一物),以及在多云的落日时分,雨季绿色的高原。

不过染绿了高原的雨水也在次日清晨令浦那郊区一片狼藉,一排停车棚和院子里的修车行泥泞不堪。繁忙的浦那-孟买公路建设粗糙,现在满是车痕与断裂。我们及时从高原下到平整而呈圆形的绿色山丘,山丘有如公园,雨水和氤氲的雾气对这里戏弄不止。在雨季的几个月中,这里是海边人们的度假胜地,而在其他时候则荒凉贫瘠,几乎连给牲口的牧草都难以保证。在我们启程的洛那瓦拉,一个牧牛人在雨中歌唱。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他在一个山丘上赶牲口,上身赤裸,打着把大黑伞。当雨水斜着落下,他把伞拿到他一边,很难从牛群中认出他来。

土地虽然贫瘠,没有或者很少出产,但从来不是空荡荡的。从浦那一路过来,除了一些军事区域外,小聚居区星罗棋布,里面都是浸水的非洲式窝棚。这里是逃离村子的人的营地,受压迫而离开的人无处可去,只好来到这个紧挨公路、靠近城市的地方,以无易无。人们不但逃离了无地的境遇,也逃离了暴政,逃离了数千村庄中帕特尔与萨潘奇那样的人的统治。

2

在印度中央和西北部一些地方,受到压迫和侮辱的人可以逃到峡谷与深沟之中,成为土匪、不法之徒、草寇,由此形成较大的犯罪社群。他们被追捕,有时地区警方公报会在印度报纸上发表(“剿匪行动大获成功”,《突袭》,一九七五年十月四日号)。这是种传统;土匪首领或“土匪女王”几乎是民间的传奇人物。不过几年前出了件大事。几年前,在东北部的孟加拉邦③和南部的安得拉邦,发生了企图革命的悲剧。

这就是纳萨尔派运动。运动得名于它一九六八年的始发地,位于孟加拉邦偏远北方的纳萨尔巴里地区。这不是一次自发的起义,不是当地人领导的,而是外来的共产主义者所组织的。土地被没收,地主被处决。弱不禁风、半民粹主义的邦政府行动迟缓,警方甚至可能对此意见不一,于是纳萨尔主义星火燎原,尤其是在南部安得拉邦的大片区域。这时政府行动了。动乱的地区被保卫并被严加管治,运动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