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猪肉(第4/5页)

既然作家在创作中,会遇到“丰年”;那么,对读者来说,自然也存在着这么一个“丰年”的概念。而所谓的读者之“丰年”,无疑就是邂逅终生仰慕的作者之时。

在我还是一名普通的读者时,最为难忘的当属一九七二年,那年我刚满十七岁,就遇到了人生的“丰年”。在那一年里,我邂逅了鲇川哲也这位稀世作家,从《黑色皮箱》开始,我连续拜读了他的《紫丁香庄园》〈憎恶的化石》《黑色天鹅》《砂城》这五部长篇小说代表作,在此期间,还顺带读了不少丝毫不逊色于长篇的、充实得让我感到惊讶的短篇推理小说名作——诸如《达也在偷笑》《红色密室》等等。

——想必嗜书之人,会与我产生共鸣吧。即使拥有漫长的读书经历,也很难碰到如此“丰年”!

当我完全拜倒在“本格派”推理小说的骁将——鲇川哲也先生的笔下后,就成了一名鲇川哲也的狂热死忠,甚至将收集鲇川哲也所有长篇短著(且都要是原本),并通读一番,看做上天指派给自己的使命,几乎踏破了旧书店①的门槛。

①日本的单行本出版物价格较高,坊间比较通行逛旧书店去洵货。

我从中学时代,直到大学毕业,都保持着每年记一本推理研究笔记的习惯。虽说是“研究”,充其量也只是蹩脚的读后感,和个人最爱集锦而已。但一九七三年那本笔记中,最耀眼的就是《鲇川哲也彻底研究》这个大大的标题,后面还有好几页论述;再看一九七二年那一本,里面也用笨拙而充浦热情的文字,讲述了自己邂逅鲇川哲也这位作家的欣喜之情。

当然,我尚未厚顔无耻到,将当时的拙劣文字,全文照抄到这篇解说中,只是,我为了撰写本书解说,打算再次回忆一下,初次阅读《憎恶的化石》时的感想,于是便久违地,翻出那堆褪了色的笔记本,重新翻阅了一遍。怎知(这样说来,有些自夸之嫌)读来却意外有趣。一个刚刚体会到推理小说魅力的十七岁推理迷,是如何邂逅鲇川哲也这位作家,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邂逅的呢?换句话说,我站在推理发展心理学的立场上.从中找到了某些趣味。

当时我针对鲇川哲也这一作家,进行的分析和评价,大体可以概括成以下三点,①鲇川哲也常被拿来与英国推理小说名家傅利曼·韦尔斯·克劳夫兹进行比较,但实际上,两人却不尽相同。

②更应该说,鲇川哲也集合了傅利曼·韦尔斯·克劳夫兹之外的,“黄金时代”各个本袼作家,例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约翰?狄克森?卡尔等人的优点,是少有的优秀作家之一。

③鲇川哲也绝不胡乱创作,他具备了不逊于欧美作家的、近乎禁欲主义的创作态度,着实可叹。

——这就是当时作为十七岁小生的我的狂吉。前面说到发展心理学的立场。但说句实话,我当时的见解,其实至今仍未改变。因此,我将在下文中,添加少许说明,重新阐述本人的鲇川哲也论,算是尽到本次解说文的职责吧。

首先,在我的鲇川哲也论的三大论点中,存在一个共通的特点,即将其与欧美黄金时代的本格推理作家进行比较。因为我当时几乎读完了,所有能够找到欧美本格推理名作,正在寻找本格以外的亚类型作品,和日本国产的本格推理作品,来满足自己的阅读欲望。紧接着便遇到了那位国产本格派骁将,便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海外作家,大肆比较了一番。

关于①的论点——最初进入我脑海中的,关于鲇川哲也相关知识,就是他“日本克劳夫兹”的称号。这种普遍评价,其实是根据他的处女作《黑色皮箱》,与傅利曼·韦尔斯·克劳夫兹的里程碑式作品《桶子》的表面性相似,以及鲇川哲也在其后的长篇小说中,表现出的对推翻“不在场证据”这一创作手法的娴熟程度而做出的。可是,只要实际接触过鲇川哲也的作品,就会发现其中的意趣,与傅利曼·韦尔斯·克劳夫兹的截然不同。

二者的作品,虽然都是以推翻嫌疑人的不在现场证据,作为故事的主轴,但切入的角度却完全不同,鲇川哲也的小说,对不在场证据的推敲更为严谨,在强调各嫌疑人犯罪的不可能性这方面,甚至给人一种近似于阅读密室推理小说的感受。不仅如此,鲇川哲也的作品中,还同时包含了足以支撑那些不可龅性的诡计,以及运用严禁的逻辑推理,将那些不可龅性之谜,一举推翻的妙趣。

若说傅利曼·韦尔斯·克劳夫兹推理作品的实体,乃是传统的警察办案小说,那么相比之下,鲇川哲也的推理小说,就是兼容了后卡尔之诡计与后奎因之逻辑性的,名副其实的本格推理小说了。若要举例说明的话,以下这个长篇推理小说,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征,在《紫丁香庄园》中,同时兼容了富有创意的诡计,和从线索中进行缜密推理的解谜手法,读来犹如享用奎因、卡尔两位大神,共同创作的侦破小说的豪华大餐。

与②有关的详细研究,大抵已经完成过半了。我当时在鲇川哲也的作品中,看到了“黄金时代”的海外本格推理小说作家的影子,并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阅读欲望。潜藏在鲇川哲也作品中的,那些巧妙而老练的误导,以及对嫌疑人的暗中监视,或许都能够让我从中看到了卡尔的诡计、奎因的逻辑推理,以及另一名黄金时代巨匠——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影子吧。

当然,我也想过:鲇川哲也就是鲇川哲也,把他拿出来,跟其他的作家进行比较,这种犹如因数分解般的倣法,未免有些失礼。不过我想表达的是:鲇川哲也的作品,绝不是对海外本格的模仿。其实完全相反,他不仅能够满足已然读尽“黄金时代”巨匠之名作群的,狂热的推理迷的阅读欲望,甚至还能时而超越那些海外巨匠,给人带来更高的满足感。我想表达的是:日本能够拥有这样一位绝世巨匠,我辈区区推理迷,能够在最好的时机下,邂逅这一巨匠,这着实是古来少有的幸事。

至于③的论点,自从本人也成为一名作家后,更是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真正优秀的本格推理小说,其实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够创作出来的。不,若心中时常保持蓍向奎因和卡尔靠拢,这样的意识来创作,简直难过登天!日本的出版状况,决定了国内的本格推理作家们,要想生存下去,必须选择量产这条路。我认为,这种情况,在我初次邂逅鲇川哲也时如此,时至今日还是如此。

奎因和鲇川哲也,虽然都有着各自的“丰年”,但展望二人的整个创作生涯:他们都严守着一年一本,保质保量的创作节奏。不过,若回到本格爱好者这一立场上来说,也只有让读者翘首以盼的作家,才能够写出真正值得阅读的作品,这一点从我的经验来说,是绝对没有锴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