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里更分明 明清之际的风起云涌(第4/26页)

当时北京城里的官绅士民并不清楚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等情况,纷纷传说吴军杀败大顺军,夺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将送回北京即位。没有人想到除吴三桂外还会有别人来占领这座城市,甚至当人们听说有一支“大军”由东而来,而且有人说看到了齐化门外贴有题以“大清国”字样的布告之时,人们仍没有料到会是由清军来占领此城。

五月初一,士绅官吏耆老出城数十里迎接,昂然而来的不是明太子,而是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众人大为震惊,有偷偷溜走者,有惶惑无措者。少数官员则迅速默认现实,将错就错地将多尔衮迎入北京。

多尔衮从朝阳门经正阳门进入皇宫。因紫禁城大部已被李自成撤退前纵火烧毁,多尔衮便将摄政王府设在未遭火焚的武英殿中,一边派遣各路军队出京追击李自成,一边着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安抚人心,稳定局势。

当时满清显贵均提议在北京城大肆屠戮,然后带着战利品返回关外。多尔衮力排众议,决策定都北京,并派遣心腹到沈阳去迎接顺治皇帝。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九日,顺治皇帝抵达北京,由正阳门进城,入住紫禁城武英殿。十月初一,顺治至天坛祭天。十月初十,在皇极门颁布即位诏书,表示他是君临天下的皇帝,满清正式开始统治中国。

这就是风云变幻,王朝更迭的1644年。短短一年间,明朝和农民军相继败亡,实令人不胜感慨。

第三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明朝灭亡后,明宗室在南方陆续建立了一些政权,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五个政权加起来前后共历十八年(1644—1662年),通称为南明。

其中弘光、隆武和鲁王三个政权均只维持了一年,绍武政权仅存四十一天。而永历政权之所以存在了十六年,盖因龙拏虎攫,总在黄河、长江两流域,而西南之地向来和大局关系较浅[13] 。限于篇幅,本节重点讲述弘光政权,其他将会相关之处一带而过。

甲申之变后,崇祯皇帝自尽,大明王朝覆灭,满清轻而易举入主北京,但淮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由明朝势力控制。明朝为两京制度,南京作为陪都,与北京一样,设有一套政府机构,有独立的六部和五军都督机构,只不过诸司印信全都移至北京,没有实权。

1644年初,当李自成率大顺军进逼北京时,在南京吏部任职的复社巨子陈子龙已预料到京师难保,说服江南巡抚郑瑄秘密上书,建议崇祯皇帝送太子朱慈烺到南京,做好监国准备。同时,南京畿道御史祁彪佳[14] 亦开始招募水军,以拱卫江南。

有远见的不独陈子龙,翰林学士李明睿甚至当面向崇祯皇帝提出: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迁都南京。崇祯皇帝脸色立变,迟疑了一会儿,才应道:“此事重,未可易言。”

李明睿便以南宋迁都临安为例,讲了一通道理。崇祯皇帝似乎有些动心,但因有其他大臣在场,又不便明言,遂令李明睿等人退出。

当晚,崇祯皇帝单独召李明睿进宫,问及南迁的细节。李明睿称当务之急是要招募一支护送皇帝南下的新军,但朝廷拿不出这笔开支,除非皇帝动用自己的小金库。李明睿大着胆子道:“内帑不可不发,万一行至中途,赏赐不足,出处甚难。”

崇祯一听说要自己掏腰包,便很不高兴,于是这次秘密召见不欢而散。

然而当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临居庸关时,十五岁的太子朱慈烺都意识到北京保不住了,迁都之议再起,不过这次是明面上的,而且与李明睿之提议大有分别——

朝中以左都御史李邦华为首的大臣主张送太子朱慈烺南下,于南京监国,而崇祯皇帝该当留守北京,肩负守卫社稷之责。这其实是要求崇祯自我牺牲。崇祯迫于形势,只得装腔作势地道:“国君死社稷,恒理也。”话一出口,又忍不住道,“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满腔怨恨之意,溢之言表。

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见皇帝不高兴,立即挺身而出,抨击主张南迁的李邦华和李明睿,言辞极为激烈。众大臣揣摩圣意,亦掉转风向,纷纷附和。

然而崇祯皇帝愈加愤怒,因为他的本意是想自己南下,令太子留守北京,不想这帮愚蠢的大臣会错了意。于是,崇祯一面说“光时亨阻朕南行”,一面又指责李明睿结党欺君,称:“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国家至此,无一忠臣义士为朝廷分忧,而谋乃若此!夫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复多言。”

皇帝越说越气,当场下令将李明睿处死。还是光时亨出面求情,崇祯才就此作罢,但“南迁之议寝矣”。

到了三月,时局愈加不利,崇祯不得不打出最后一张王牌——召吴三桂入关勤王。大臣们遂再次联名上书,请送太子朱慈烺至南京,督率江南军事。崇祯还来不及回答,光时亨便大声质问道:“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15] ?”

言外之意,是暗示请送太子朱慈烺南迁的大臣在密谋拥立太子,逼迫崇祯退位。众大臣惶然失色,“遂不敢言”,再无人敢提南迁之事。

崇祯既不同意迁都,也不遣太子及重臣去南京,这一决议对后来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满清入主北京时,完整接管了大明中央政府,将一大批精英官吏收于麾下。后来满清能迅速统一中国,站稳脚跟,也是得益于这批汉人官吏。

大顺军进逼京畿时,南北交通中断,明廷消息亦无法发出。1644年四月初一,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发布“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赀急事”檄,预备率兵渡江,北上勤王。不出几日,便得到了崇祯皇帝已于三月十九日在煤山自尽的消息。当时人们还不敢相信,只以为是流言。直到四月十七日,大学士魏炤自北京逃出,证实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

震惊之后,南京大臣亦很快意识到,要延续明朝命运,需立即立一位新皇帝。而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包括太子朱慈烺在内,均落入大顺军之手。李自成败出北京后,三位皇子均下落不明,极可能已为大顺军加害,大臣们遂将目光投向明宗室子弟。当时有不少明朝宗室为避战乱而来到南京,如万历皇帝朱翊钧之孙福王朱由崧、隆庆皇帝之孙潞王朱常淓等。于是,各方各派出于各自利益,再次上演明朝末年党争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