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里更分明 明清之际的风起云涌(第2/26页)

陈圆圆得知自己被周奎选中后,亦是惊慌失措,立即向情郎冒襄求助。

冒襄字辟疆,江苏如皋人,出身望族,其父冒起宗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督理七省漕储道。冒襄幼有俊才,负时誉,名入“复社四公子”之列,是当时著名的才子。其人号称“天下第一美男子”,时人称冒氏“所居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风流俊赏,声名更在其父之上。南京名妓董小宛是秦淮河上有名的冷美人,第一次见到冒襄,便对其一见倾心,不惜放弃自尊,低三下四地主动追求,足见其人仪表风度之出众。然冒襄因早已与陈圆圆定情,对董小宛的示好只是视而不见。

只可惜乱世之际,有情人多难成眷属,陈圆圆将周奎欲选己入宫一事告知情郎后,冒襄大惊失色。他虽有些名声,究竟只是一介布衣,如何能与主宰天下的崇祯皇帝争女人?于是当机立断销声匿迹,当了缩头乌龟。陈圆圆由此被送入紫禁城中,开始了跌宕起伏之人生,最终落得“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冒襄失去陈圆圆后,董小宛乘虚而入,以为可以凭借柔情赢得天下第一美男子的欢心。冒襄虽然也与董小宛应酬来往,却并未动真心,始终不肯出资为董小宛脱籍,甚至为躲避佳人狂热追求而远走他乡。董小宛热脸碰了个冷屁股,却依旧矢志不渝,表示非冒襄不嫁。后来还是柳如是实在看不过眼,仗义出手相助,请钱谦益出面出资为董小宛赎身,又将其送至冒襄居处。冒襄无可推托,这才不得已将董小宛收为姬妾。

有意思的是,民间一直有传闻说——令大清顺治皇帝神魂颠倒而不惜得罪所有人的董鄂妃,便是冒襄之侍妾董小宛[7] ,爱妾为满清皇帝所夺,这正是冒襄宁死不能降清的缘由[8] 。

如果传闻为真的话,这位为无数女子倾慕的第一美男子亦可谓世间最悲苦之人——情人陈圆圆被大明崇祯皇帝多夺,侍妾董小宛则被大清顺治皇帝霸占,而他最后爱上的女人吴琪死不肯与他在一起[9] 。

再说陈圆圆。其人以周奎义女身份入宫时,正值崇祯皇帝内外交困、身心俱疲——内有起义军风起云涌,外有满人虎视眈眈,大明王朝摇摇欲坠——根本没有心思另结新欢。周皇后见皇帝对陈圆圆并不动心,只好打发她回了周府。

某日,辽东总兵吴三桂回京奏事,公务之余,到国丈周奎家中做客,一眼相中了陈圆圆。彼时吴三桂手握重兵,在明廷有举足轻重之势,周奎正想要着意结纳,便将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

吴三桂得到陈圆圆后,极尽宠爱之能事。吴氏正妻张氏貌丑而悍,吴三桂对其颇为忌惮,不敢携陈圆圆至辽东,只将爱妾留居京都,与父亲吴襄住在一起,这才有了后来陈圆圆为大顺将领刘宗敏所夺之事。但刘宗敏也未能坐拥佳人,李自成听说陈圆圆有之美貌后,即派人向刘宗敏索走,收陈圆圆入内室,预备立为妃子。

此时的李自成,并未完全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也意识到驻扎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劲旅,派明降将唐通招降吴三桂。又召来吴襄,命其写信招降吴三桂。信中说:“尔以君恩特简,得专阃任,乃怯懦观望,使西兵长驱。事机已去,天命难回,尔君已逝,尔父犹存。呜呼!识时务者,可以知所变计矣。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犹全孝子之名。”

正在观望中的吴三桂听唐通“盛夸自成礼贤,啖以父子封侯”,怦然心动,遂决意投靠大顺政权。大局由此而定。李自成派唐通接管了山海关,又召吴三桂入京。

三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三天后,吴三桂派人在永平府张贴告示,称:“本镇率所部军队前往北京朝见新主,所过之处一定秋毫无犯,地方百姓不必惊恐。”所谓“新主”,即指李自成。此告示等于公开表明吴三桂将向李自成投诚。

三月二十六日,吴三桂率部往北京进发。行至离北京不远的河北玉田县时,吴三桂遇到了自北京逃脱的仆人,得知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刘宗敏所掳,登时勃然大怒,奋声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天下人!”决定转变态度,以武力对抗李自成,此即世人津津乐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陡转急下,历史的偶然性使吴三桂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整个转折点则因一个女人而发生。

吴三桂骤然变卦后,即带领部将直奔山海关,突袭唐通,重新占领了山海关。唐通率领残部,撤往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

但唐通败走并不代表终极胜利,更大的考验即将到来。山海关地区彤云密布,笼罩着高度紧张的战争气氛。时人士佘一元有《述旧事诗》云:“吴帅旋关日,文武尽辞行。士女争骇窜,农商互震惊。”生动记述了当地百姓的惶惧不安。

在“维时内无军需,外无援旅,人心汹汹,不保朝夕”的局面下,吴三桂自知无力与李自成大军争锋,决意倒向满清一方,派人给摄政王多尔衮送信,以大明忠臣的形象,请求满清出兵为崇祯皇帝报仇。回报是,承认满清已经占领的辽西为满清所有,另有“大利”奉上[10] 。

再来看看满清多尔衮这边的动向。多尔衮听说李自成大军进逼大明京师后,即率大军南下,欲趁火打劫。在行军路线上,多尔衮采纳了明降臣洪承畴的建议,准备避开山海关,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

行途中,清军遇上了吴三桂使者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二人携带着吴三桂的求援书信。吴三桂在信中称多尔衮为“盖世英雄”,请其速速出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

彼时消息不通,多尔衮收到吴三桂的书信时,方才得知崇祯皇帝已然上吊自杀,大明王朝不复存在,而今占据紫禁城金銮殿的是农民军大顺首领李自成。

形势乍变于呼吸间。昨日的对手变成了猛兽,更强大的敌人出现了。

多尔衮果断决定,大军掉头,急行军转向山海关,且由入侵的外敌,摇身变成了为明讨贼的义师。

北京城中的李自成获悉吴三桂叛变的消息后,一面命由吴襄出面,写信规劝吴三桂,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幡然变计;一面准备武力平叛。

四月十三日清晨,李自成亲自统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随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及吴襄等人,表明李自成仍有心通过君、亲之义来招降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