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第6/8页)

几年前,我读到一本书,《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中译本为《引爆点》),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在这本讨论“口碑——病毒性传播”的书里,Malcolm提到两位人脉超常强健的人物。

第一位是来自达拉斯的叫Roger Horchow的成功商人。他像别人收集邮票一样搜集朋友。他记得60年前与自己玩的小朋友;记得他的好朋友小时候的住址;记得他大学时的女朋友在三年级时留学海外期间迷恋的男人的名字……在Horchow的电脑里,有一个名册,里面有1600个人名、地址以及相应的备忘,备忘里写着第一次遇到这个人时的详细情况。“如果我在跟你聊天的时候,偶尔提及了你的生日或者结婚纪念日,那么我就会把日期记到这个小本子里。而后在那个日子,你就会收到我的礼物。”

另外一位是叫Lois Weisberg的女人。Lois的惊人之处在于她觉得每个人都很有趣。Lois的朋友谈起Lois的时候说:“Lois天天说的话都是这样的:‘噢,你知道吗?我刚刚遇到一个特棒的人!你甚至会爱上他!’”Lois的另外一个朋友说:“Lois总是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有看到的东西。”Lois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离奇的本性,可以使她与她遇到的每个人都成为好朋友。

记下所有见过的人,需要很大的耐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更需要耐心。最近读到另外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提到所谓的真爱,就是耐心,而所谓的耐心,本质上就是时间的投入。无论是谁都起码应该对自己更耐心一点。任何与我们共享了某段时间的人,不论我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多点耐心吧。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因为时间这位朋友的存在,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剔除,对它们也还是多点耐心吧。

耐心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来自于了解。有个马拉松运动员,叫山田本一(1984年和1986年的世界冠军),似乎能够告诉我们答案。他在自传中如此说道: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处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我在写作课上,反复强调最重要的一件事是“You'd better know exactly what you want”(要准确了解自己到底要什么?)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耐心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撑的。但是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死循环: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没有耐心的人是没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于是,最终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

我在第2章讲过一个“孩子和糖”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关键并不在于最后有多少孩子成为成功人士,关键在于告诉我们,四岁的时候,每个人的耐心程度竟然就已经大不相同了。也许耐心是天生的——尽管我个人并不相信。更可能的解释是,每个人天生的耐心程度大致相同,只不过,来自于周遭环境以及身边成年人的行为模式等因素短短四年的影响,已经使孩子们的耐心程度千差万别。如果说,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那么,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四岁的时候就有了明显的不同。

我自己就不是个天生很有耐心的人。但,多多少少,在一些方面显得比周围的人有更多的耐心,也因此收益颇多。仔细回想,这跟我很小的时候学弹吉他有相当大的关系——感谢我的父亲在我11岁的生日那天送我一把木吉他。尽管最终弹得也不是很好,但是,那样的练琴经历告诉我,哪怕为了弹会、弹好一个小节,都可能要练上几十遍,再加上后来的自我欣赏几百遍才行。多多少少,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做事的时候不怕重复。如果说,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98%的重复作为“水”,才可以成为一杯清香的咖啡。

越早醒悟越好

从每个人的感受出发,时间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流逝的。这不是什么“相对论”。爱因斯坦确实曾用这样的一个比喻解释相对论:“一位先生和一位漂亮女孩在一起呆上一小时,他会感觉像一分钟;但如果让他在火炉子上呆上一分钟,他会感觉比一小时还长。这就是相对论。”但是,爱因斯坦想要说明的并不仅仅是“观测者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参照系是至关重要的”,而是更进一步的“观测者的精神状态也许是对时间流逝感知的一个附加因素”。然而,对爱因斯坦来说是想当然的所谓“观测者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参照系是至关重要的”的这个事实,即,我们刚刚说的“从每个人的感受出发,时间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流逝的”,这一点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却是从未认真考虑过的。

正在阅读这段文字的你,年龄应该超过12岁。因为普遍来看,12岁前后是抽象的文字理解能力真正开始发展的阶段。于是,听到老狼的《同桌的你》中的歌词不可能没有共鸣——“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是过得太慢”。你也肯定有过罗大佑有过的感受——“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一样有着一张成熟与长大的脸?”经验的存在会大大提高理解能力。可是,小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甚至令人难以忍受,怎么现在就“光阴它匆匆似流水”了呢?

心理学家可以用特别简单、准确而又非常精巧的方法清楚地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20%;而对一个50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讲,对这个事实的提早认知也许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可惜,这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真正亲自体验到的经验,大多数人只有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才真正有深刻的体会。可是,到了那个时候,这种“经验”对自己来说已经根本没有机会起太大作用了——因为最好的时光早已消逝。于是,这种特殊的经验无论多么丰富准确都不大可能给经验获得者带来什么解脱,能带来的反而可能是更加沉重的负担——懊恼将时时刻刻伴随在其后他们做每件事的过程中。无奈之下,这些人无一例外地想把这种宝贵的经验传授给子女,结果往往是几乎无一例外地像他们自己的父母曾经尝试过的那样以一败涂地告终——懊恼之余,又平添了无尽的烦恼和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