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第5/8页)

可是,多少人有耐心做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计划呢?答案是,极少数。不过,要注意的并不是究竟有多少人有如此行为,而是,确确实实就有这样的人存在!如果你认真思考之后觉得你自己不是那样的人,那就不要抱怨,因为,那前途是你主动放弃的。即便是在战国年代,都可以出现吕不韦这样的人。某种意义上,是他们超常的耐心,也就是被我们称之为“心智力量”的作用,使他们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一夜暴富”确实存在可能,但,那要依赖也只能依赖那些心智发达的人乐于接受但却绝不奢望的一样东西——运气。

就是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乃至一生,甚至跨越几代人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当年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就觉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这里。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也再次觉得这样的巨人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很少有人学会这样的技巧,只是因为不大可能运气好到身边就有这样的巨人,无法直接凭借“体验”和“观察”获得切实的“经验”。

尽管心智成熟的我们往往会避免基于比较的快乐,但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基于比较的相对成功。所以,突破刚刚提到的“恶性的死循环”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比别人更早一些开始准备,早一点,再早一点。想想吧,有些人可以提前一两辈子开始准备一件事情。越早一点,你与时间这个朋友之间就会变得越亲密;与你更加亲密的这个朋友会让你的每一天都多那么一点点从容;而一点点从容,会让你爱上时间这个伙伴。

不要怪我啰唆,不啰唆不行。说来说去,还是我们早就提到过的道理。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结论,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而浪费青春不仅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并且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尽早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人们总是说,笨鸟先飞,其实,有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也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笨,相反,可能是因为它们更聪明。

如果啰唆竟然真的起了作用,哪怕招人厌烦也居然可以是令自己愉悦的厌烦。教书的经历使我养成了在必要的时候甘于啰唆的习惯;而其根本原因,只不过是我发现了耐心的好处;了解耐心的好处,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与投入的时间相比,聪明之类的因素实在是微不足道。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早就说过,所谓坚持不懈,其本质是时间的投入。因为人们在做一件事,为了成功坚持不懈的时候,最终会发现大多的努力其实不过是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毕淑敏在她的小说《女心理师》里说:“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而那些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样重要。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尽管,前面已经有过相当的篇幅说耐心的重要,现在依然有必要继续啰唆一下关于耐心的方方面面。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有多大的耐心,他的成功几率就有多高。反过来,没有耐心的人终将一事无成。不仅现实中如此,连故事中都是如此。仔细注意就会发现,所有惊心动魄的精彩故事的主角都是充满了耐心的人,《基督山伯爵》中的爱德蒙·邓蒂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安迪,《越狱》中的迈克尔·斯科菲尔德……这不是编故事的人胡说八道,而是,只有这样才最真实。

仔细观察一下,所有不利于成功的负面的品质都是缺乏耐心的体现,或者说是缺乏耐心的结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几乎是所有人的本能,“速成”是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圣经》里说上帝创造了人类,而事实上应该是人类创造了上帝才对。所以,上帝才有了人的最基本特征,做什么事都“速成”——创造这个世界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搞定,然后他就跟所有人一样迫不及待地休息去了。今天,中学课本中就印着:“据推测,地球已经存活了46亿年。”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

我个人真正清醒地体会到耐心的好处,是做老师这个行当两年之后。由于课堂上常常有几百人,学生的年龄层次跨越太大——16岁的、26岁的,一直到36岁的,并且知识背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自己在台上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可能被理解为许多个版本。

讲的课多了,就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课间或者课后发来电邮与我讨论一些我在课堂上提到的话题。偶尔,我发现我的一些话被理解到格外扭曲的地步。这样的时候,没有经验的我往往火冒三丈,暗恨并且暗骂那些人实在是“智力低下”。少数的时候,遇到曲解我的学生一些纠缠,甚至需要克制才可以不发火,但估计表情早就扭曲了。有次,在网上看到某个Blogger签名是这么写的:“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认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认为自己被误导了的智力半残者,对不住您了。”觉得太有道理了,觉得自己没机会与那些曲解我的人这样说,实在是太可惜了。

有些道理是突然醒悟的,在此之前,需要时间。突然有一天我惊醒了,发现自己原本的态度和想法是不对的。就算是我的某些话被曲解了,并且确实是那些少数学生自己的问题,那也不意味着,我不可以多做一些工作,提前想办法避免那些话再次出现如此被曲解的情况。我只要多一点点的耐心就好——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会那么想,而后做出相应的修正和补充。有时候多一点点的耐心并不意味着要多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可能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于是,我的想法改变了我的态度。每当我的话被曲解的时候,我就尝试着把自己的不耐烦先放到一边——没过多久,就开始没有任何不耐烦的感觉了——然后再冷静想想。想法改变了态度,而态度反过来会改变看法。耐心一点一点地投入,最终的结果是,我发现过去是我太过肤浅,太过粗暴。我发现过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完整全面,那我就去补充;过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逻辑清晰,那我就去修正。再次体会到,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多对学生耐心一点,最终竟然是自己获得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