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二十二年九月间,营造学社同人,趁着到大同测绘辽金遗建华严寺,善化寺等之便,决定附带到云冈去游览,考察数日。

云冈灵岩石窟寺,为中国早期佛教史迹壮观。因天然的形势,在绵亘峭立的岩壁上,凿造龛像建立寺宇,动伟大的工程,如《水经注》水条所述“……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木殿,烟寺相望,……”又如《续高僧传》中所描写的“……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则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

但是或因两个极简单的原因,这云冈石窟的雕刻,除掉其在宗教意义上,频受人民香火,偶遭帝王巡幸礼拜外,十数世纪来直到近三十馀年前,在这讲究金石考古学术的中国里,却并未有人注意及之。

我们所疑心的几个简单的原因,第一个浅而易见的,自是地处边僻,交通不便。第二个原因,或是因为云冈石窟诸刻中,没有文字。窟外或崖壁上即使有,如《续高僧传》中所称之碑碣,却早已漫没不存痕迹,所以在这偏重碑拓文字的中国金石学界里,便引不起什么注意。第三个原因,是士大夫阶级好排斥异端,如朱彝尊的云冈石佛记,即其一例,宜其湮没千馀年,不为通儒硕学所称道。

近人中,最早得见石窟,并且认识其在艺术史方面的价值,和地位;发表文章;记载其雕饰形状;考据其兴造年代的,当推日人伊东,和新会陈援庵先生,此后专家作有统系的调查和详细摄影的,有法人沙畹(chavnnnes),日人关野贞,小野诸人,各人的论著均以这时期因佛教的传布,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杂旺而有力的外来影响,为可重视。且西域所传入的影响,其根苗可远推至希腊古典的渊源,中间经过复杂的途径,迤逦波斯,蔓延印度,更推迁至西域诸族,又由南北两路健驮罗及西藏以达中国。这种不同文化的交流濡染,为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而云冈石刻便是这种现象,极明晰的实证之一种,自然也就是近代治史者所最珍视的材料了。

根据着云冈诸窟的雕饰花纹的母题(motif)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势,断定中国艺术约莫由这时期起,走入一个新的转变,是毫无问题的。以汉代遗刻中所表现的一切戆直古劲的人物车马花纹,与六朝以还的佛像传纹和浮雕的草叶,璎珞,飞仙等等相比较,则前后判然不同的倾向,一望而知。仅以刻法面论,前者单筒冥顽,后者在质朴中,忽而柔和生动,更是相去悬殊。

但云冈雕刻中,“非中国”的表现甚多;或显明承袭希腊古典宗脉;或繁富的渗杂印度佛教艺术影响;其主要各派原素多是囫囵包并,不难历历辨认出来的。因此又与后魏迁洛以后所建伊阙石窟——即龙门——诸刻稍不相同。以地点论,洛阳伊阙已是中原文化白心所在;以时间论;魏帝迁洛时,距武州凿窟已经半世纪之久;此期中国本有艺术的风格,得到西域袭入的增益后,更是根深蒂固,一日千里,反将外来势力积渐融化,与本有的精神冶于一炉。

云冈雕刻既然上与汉刻迥异,下与龙门较,又有很大差别,其在中国艺术史中,固自成一特种时期。近来中百人士对于云冈石刻更感兴趣,专程到那里谒拜鉴赏的,便成为常事,摄影翻印,到处可以看到。同人等初意不过是来大同机会不易,顺便去灵岩开开眼界,瞻仰后魏艺术的重要表现;如果获得一些新的材料,则不妨图录笔记下来,作一种云冈研究补遗。以前从搜集建筑实物史料方面,我们早就注意到云冈,龙门,及天龙山等处石刻上“建筑的”(architectural)价值,所以造值之外,影片中所呈示的各种浮雕花纹及建筑部分(若门楣,栏杆,柱塔等等)均早已列入我们建筑实物史料的档库。

这次来到云冈,我们得以亲自抚摩这些珍罕的建筑实物遗证,同行诸人,不约而同的第一转念,便是作一种关于云刀石窟“建筑的”方面比较详尽的分类报告。

这“建筑的”方面有两种:一是洞本身的布置,构造及年代,与敦煌印度之差别等等,这个倒是比较简单的;一是洞中石刻上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物及建筑部分,这后者却是个大大有意思的研究,也就是本篇所最注重处,亦所以命题者。然后我们当更讨论到云冈飞仙的雕刻,及石刻中所有的雕饰花纹的题材,式样等等,最后当在可能范围内,研究到窟前当时,历来,及现在的附属木构部分,以结束本篇。

一 洞名

云冈诸窟,自来调查者各以主观命名,所根据的,多倚赖于传闻,以讹传讹,极不一致。沙畹书中未将东部四洞列入,仅由东部算起;关野虽然将东部补入,却又遗漏中部西端三洞。致于伊东最早的调查,只限于中部诸洞,把东西二部全体遗漏,虽说时间短促,也未免遗漏太厉害了。

本文所以要先釐定各洞名称,俾下文说明,有所根据。兹依云冈地势分云冈为东、中、西三大部。每部自东向西,依次排号;小洞无关重要者从略。再将沙畹,关野,小野三人对于同一洞的编号及名称,分行列于底下,以作参考。

东部
沙畹命名 关野命名 (附中国名称) 小野调查之名称
第一洞No.1 (东塔洞) 石鼓洞
第二洞No.2 (西塔洞) 寒泉洞
第三四No.3 (隋大佛洞) 灵岩寺洞
第四洞No.4
中部
第一洞No.1 No.5(大佛洞) 阿弥陀佛洞
第二洞No.2 No.6(大四面佛洞) 释迦佛洞
第三四No.3 No.7(西来第一佛洞) 准提阁菩萨洞
第四洞No.4 No.8(佛籁洞) 佛籁洞
第五洞No.5 No.9(释迦洞) 阿佛闪洞
第六洞No.6 No.10(持钵佛洞) 毗庐佛洞
第七洞No.7 No.11(四面佛洞) 接引佛洞
第八洞No.8 No.12(椅像洞) 离垢地菩萨洞
第九洞No.9 No.13(弥勒洞) 文殊菩萨洞
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