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

上帝给凡人52颗牙,分两次。孩儿时20颗,磕了碰了,不必怕,少年时还能补上,再长32颗,上下两排,挤满一嘴。但上帝太仁慈,没估准人嘴尺寸,到现今,有四颗牙没处安放。有时候长,有时候不长,长起来有时还疼,是谓智齿。

牙与齿本来不算一回事。春秋时候,宫之奇说人嘴唇没了,齿就寒,不说牙寒。因为齿是大门牙,在嘴唇后面,铡刀也似,专管把吃的东西切断;牙是臼牙,在腮帮子后面,专管把切断的食物磨一磨,好消化;嘴没了,也冻它不着。你生气了,得咬牙切齿,臼牙就能被咬,门牙就能切,反过来咬牙切齿,看看镜子,就显得龇牙咧嘴,那是做鬼脸。

正常人都喜欢牙齿整齐,好看,最好的是齿如编贝。牙齿在满嘴里横生倒长的,一张嘴,跟溶洞石钟乳一样,餐盘里的肉都要吓一跳。牙齿参差不齐的,叫作龃龉。如今人起纠纷,称为龃龉,其实就是两颗牙对不准,咬不齐,互相恨得慌。

牙整齐了还不够,还得白。《诗经》说姑娘“齿如瓠犀”,牙白得像葫芦子似的。评书里说穆桂英“牙排碎玉”,但生起气来就“咬碎银牙”,无论是银牙还是碎玉,都是雪白的,好看。“咬碎钢牙”,那一定是男主角。

但圣人的品位很奇怪,不喜欢牙太整齐。周武王一龇牙,就能吓人一跳,他老人家是个骈齿,门牙都长重叠了。周朝人说好,说这是圣人相,性格刚强。之前的帝喾也是骈齿,之后的孔子也是骈齿。李煜亦然。想象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吟完一龇牙,门牙都叠了,很煞风景吧?

圣人小时候一定都没遇到好的牙科医生,也没见过矫正仪。

孔子曾经龇着圣人之相的骈齿大牙,去找老子说了几次话。老子后来不太喜欢他,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去了,说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西赴流沙。他们的道不同在哪儿呢?《太平广记》里说老子,“大目疏齿”,大眼睛,牙齿疏疏落落的。你孔子的牙齿排得紧叠,都骈起来了;老子我的牙齿就很疏落,牙缝可以过火车。牙齿不同,怎么能做朋友呢?再见了您呐!

老子跟牙齿是有渊源的。他师父常枞先生病重,老子骑着牛就去看他。常枞爷爷张嘴给老子看看,明知故问,我舌头还在不?老子说,在。常枞又问,我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啦。常枞爷爷提问,你明白了吗?老子说,舌头在,因为软;牙齿不在,因为硬——柔能克刚啊!

老子当时心里一定想:师父真好,知道我牙缝大,还特意用自己一张没牙的嘴鼓励我。没牙怕什么,有舌头就行了。

常枞爷爷年纪大了,牙齿没了;但牙齿没了,不一定是因为年纪大。

有位篮球手,叫作唐·巴克斯代尔。20世纪50年代,他签约NBA打比赛赚钱,一进更衣室,哎,发现怎么各人柜子里那么多小盒子……做什么用的?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牙齿——听上去好像是变态杀人魔故事,其实是因为,那会儿大家都装假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半NBA球员没有门牙:对抗太烈,打掉了。

金庸写小说,如果哪个配角挨了一个重耳光,多半会吐一口血,带几枚牙。古代没假牙,掉了就漏风,可怜见的。这点大概跟施耐庵学的,鲁智深心情不好时,就是随手一拳,打落门牙两个。

战国时候,范雎先生被魏齐派人揍,牙齿都折了。有种说法是,他牙齿是被人拉折的。被人硬生生拔牙,其疼可知。所以后来范先生当了秦国宰相,颇有点反人类的乖戾脾气,也难怪。

《三国演义》里,曹操随口说个“鸡肋”,被杨修参透用意。他生气,杀了杨修,第二天上阵,被魏延一箭射掉了门牙,疼坏了。那年曹操六十多岁,掉牙齿也正常,只是想想,真是因果报应:以后吃鸡肋,更加嚼不动了。

但人营养不好,也可能掉牙齿。上古人吃东西,很喜欢各类带油水的肥嫩物,应该就和牙齿状况不好有关。宋玉招屈原的魂魄时,写菜谱是“肥牛之腱,臑若芳些”,这种东西,咬都不用咬,一口下去就好。至今老爷爷老太太们吃东西都很软,就是给牙齿放放假,不用刀戈兵烈的去动手动脚。

1615年,德川家康临终前一年,发动大阪之战,意图解决丰臣家,想在他老人家闭眼之前,把日本彻底划归德川幕府治下。而对方的真田幸村奋勇突击,以寡击众,险些完成神话逆转,此后日本人都奉幸村为“真田日本第一兵”,漫画游戏等,都把他当日本赵云。但真相是,他老人家那年48岁,因为在九度山隐居过久,营养不良,头秃了不说,牙齿也掉差不多了。

小孩子最幸福。没几岁,乳牙就摇摇欲坠,哪天结结实实的掉了,很高兴,跑回家,跟拿枚勋章似的给妈妈看:“掉了掉了!”妈妈就鼓励:“好好,要长新牙了,孩子长大了!”

龌龊这词,现在是骂人话。但最初,龌字就是在房间里吃完东西不净口,满嘴发臭;龊字就是牙齿咬合不齐者。如是,龌龊就是一口牙:又不洗,又不齐,嗅觉和视觉上都很折磨人。

《红楼梦》里,贾府规矩重。吃饭前,大家用茶水漱口,再洗手,另捧上茶来喝。贾宝玉除了用茶水漱口,还擦牙,用的是青盐。古代人不一定知道盐和茶里含氟,能消炎杀菌,但经验沿袭,用得恰到好处。孙思邈就说:“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可以“口齿牢密”。孙爷爷这话,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私盐贩子。聪明一点的盐贩子应该卖一车盐,送一本孙思邈的药方,嚷嚷“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宋朝人想过变花样,比如,以柳、槐、桑等树枝水煎熬,入姜汁,混兑些其他东西来洗牙。最后,还是不如盐好使,所以到《红楼梦》那会儿,大家还是青盐和茶。

欧洲人为了对付牙,可花了脑子。埃及人使过牛蹄子、烧焦的蛋壳和石灰粉,不知怎么想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是用碎骨头和牡蛎壳,这不知道是打算净牙还是磨牙。阿拉伯人用烧鹿角、蜗牛和石膏,也动过香草、蜂蜜、铅、铜的念头——反正外国人是真舍得拿牙齿做试验。到英国人发明正经牙膏牙粉之前,真不知道他们的牙齿挨了多少疼。

光漱口还不行,得刷牙。上古的人用手指刷牙,使的是右手中指。蘸点盐,或者其他什么,刷啦啦啦,很方便,也很土。明朝时,有人提出过改革意见:右手中指刷牙太落后啦!——我们要用左右手同时擦牙!

你可以想象明朝时节,天蒙蒙亮,大家在井台上一字排开,抬双肘,伸两指,在嘴里稀里呼噜地一通擦;刷牙刷急了,手指皮都能磨破了。最怕的就是,有谁刷得正欢,忽然惨叫一声:“我早起刚拣了驴粪!忘洗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