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曼陀罗(第4/11页)

牛头法融禅师初到牛头山,住在幽栖寺北面的山洞里,传说他住的岩洞门口,每天都有许多鸟衔花来供养他,有时鸟儿数百只,遮住了整个天空。

后来他与四祖道信见面,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就没有一只鸟衔花来献给他了。

这是禅宗非常有名的公案,曾引起很多禅师的讨论。

有僧问五祖法演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衔花献?”

法演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又问:“见后为什么不衔花献?”

答云:“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这更令人迷惑了,难道未见四祖的牛头法融是富与贵?见了之后反而是贫与贱吗?有人说“富与贵”指的是芳草喧喧,“贫与贱”则是空空如也。前者有功德可求,后者却无以求之。

清凉文益禅师也答过这个问题,他的弟子曾问他:

“未见之前为什么百鸟献花?”

他说:“牛头。”

“见后为什么不献?”

他又说:“牛头。”

文益似乎在说,献不献花是百鸟的事情,牛头仍然是牛头,他依然如故,永远空寂。不可以用外在的百鸟献花来议论牛头的修行。

德山缘密禅师也遇到这样的问题。

僧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他说:“秋来黄叶落。”

“见后如何?”

他说:“春来草自青。”

云门禅师遇到同样的问题,前一个问题他回答:“香风吹萎花”,后一个则答:“更雨新好者。”

善静禅师的回答是“异境灵松,睹者皆羡”,“叶落已摧,风来不得韵”。

怀岳禅师的回答是“万里一片云”,“廓落地”。

冲奥禅师的回答是“德重鬼神钦”,“通身圣莫测”。

当我在翻检典籍时,感到十分吃惊,因为关于牛头法融见四祖道信前后,以及百鸟衔花献的讨论与诗歌,多到差不多可以出版一本《百鸟衔花》的书。并且在祖师的答复里,令我们感觉到,只要能解开牛头见四祖及百鸟衔花献的公案,就能大致明白佛教的性空之意。

尽管祖师们的回答都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大家都公认百鸟不献花的境界比百鸟衔花献的境界还高,因为前者连鸟都知道牛头的修行,固然可喜;后者是越过了此一境界,连鬼神都不能测知,何况是百鸟呢?

当牛头隐在山洞时,是感天动地,是“超凡入圣”,所以神异很多,不只是百鸟衔花献,还有丈余神蛇守护,虎狼无阻。当他见了四祖大悟后则“超圣入凡”,回到平常的人间,神异也就不见了。这一观点我们从牛头的传记可以找到证据,见四祖之前,他一直隐居深山,见四祖之后则走出山林,一面精研《大般若经》,一面到人间行化。这正是从最高境界进入没有境界,可以说是一种“化境”。

后世颂赞牛头受百鸟衔花献的诗歌难以数计,我在此挑选几首,让我们来细细体会:

雪窦显禅师:

牛头峰顶锁重云,独坐寥寥寄此身; 百鸟不来春又去,不知谁是到庵人?

祖印明禅师:

一榻萧然傍翠荫,画扃松户冷沉沉; 懒融得到平常地,百鸟衔花无处寻。

别峰印禅师:

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 独坐孤峰休更问,此时难着一丝毫。

孤峰深禅师:

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浑无月底花; 蝴蝶纷纷过墙去,不知春色属谁家?

懒牧成禅师:

月满陂池翠满山,寻常来往百花间; 一回蹋断来时路,岭上无云松自闲。

铁山仁禅师:

着鞭骑马去,空手步行归; 寂寞庵前路,街花鸟不飞!

牛头法融禅师从“万里一片云”的境界到“天为无云始觉高”,从“百鸟衔花献”那样的尊贵转入平常的心地,使得“百鸟衔花无处寻”,大概就是五祖法演所说的“贫与贱”吧!

牛头法融是一代禅僧,他常以诗偈来答客问,我选两段他回答博陵王的诗偈,回头看他的公案:

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 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风来波浪转,欲静水还平; 更欲前途说,恐畏后心惊。 无念大兽吼,性空下霜雹; 星散秽草摧,纵横飞鸟落。

这两诗偈中都有“鸟”,用来解释牛头引起历代讨论的公案真是再巧不过了,“百鸟衔花”看起来是很喧闹,无鸟献花看起来也很孤寂,但是在孤寂里才是真正百花盛开,百鸟唱歌,是春色真正驻足的地方啊!

快乐无忧是佛

快乐无忧,这种无忧不是来自后世极乐的期待,而是今生生活的承担,是如实的接受生活,要在今世,甚至此时此刻就无忧。

当我们读到了四祖道信对牛头法融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真是令人深深的感动,对于我们修行佛道的人是无与伦比的教化,像我们在生活里还有许多的烦恼、不安、忧伤,心灵中充满了喧闹、哀愁、骚动的人,哪里配谈什么是佛呢?

我们先不说学佛,光是说学习快乐无忧好了,一个人如实的生活,才知道“快乐无忧”四个字是多么艰难。

信仰佛教最虔诚的西藏人民,他们互相问候的话,不是“呷饱也未”,不是“恭喜发财”,而是“吉祥如意”。人人在见面或分别时,总是双手合十,互道“吉祥如意”!我觉得,吉祥如意与快乐无忧很相近,但犹不如快乐无忧那样的浅白。

我们现在来看“快乐无忧,故名为佛”的出处,我且用分行来重排四祖道信这一段对真要的开示:

无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

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

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快乐无忧乃不是感官欲望满足的层次,而是任心自在,遇到任何的因缘都是佛法的妙用,这是万里无云、浩浩青天的境界。也是达摩祖师说的:

亦不睹恶而生嫌, 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求悟。

当牛头慧忠禅师说:“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有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慧海说:“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饿来吃饭,困来眠。”曰:“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这是快乐无忧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