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明代前期的门派体系与秘密宗教(1368年—1440年)

明太祖对武术世界的政策

1368年9月14日,高举着“大明”旗帜的汉族军队在经过千里的远征后攻入汗八里,元顺帝和扩廓帖木儿在几天前已经带领残余的军队以及整个政府组织退回北方草原,一个半世纪以来蒙古人对中国的占领宣告结束。这不仅意味着新生的明帝国获得了“上天的眷顾”,也是自北宋时代以来汉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胜利的顶点,传统的中华帝国形态复归了。尽管帝国的彻底统一和开疆拓土还有待时日,但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可以庆祝自己获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蒙古人退出中国本部之后,明教的残余机构成为太祖迈向统一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明玉珍于1366年死后,他的儿子明升在四川继任为有名无实的明教教主,并拒绝了太祖的招降。在华北地区平定后,1371年5月,太祖派遣傅友德从陕西直捣成都,与此同时,廖永忠从扬子江率舰队进攻重庆。他们遭到最后一批虔诚明教徒的顽强抵抗,伤亡惨重。但最终明升和他被击败的教众们向重庆江面的廖永忠舰队投降。169

此次胜利后,廖永忠的过分得意让他做出了太祖所未曾预见的举动,他狂妄地宣布明教已经终结,并吐露了十三年前朱元璋杀害张无忌的秘密。这个惊人的消息,尽管已失去了时效性,但仍然迅速传播开来。在张无忌死去十三年后,已经没有人敢于公开反对新皇帝的权威,但曾崇拜张无忌的将士们仍然对新皇曾经犯下的罪行感到不安。太祖当然矢口否认这一切,他处死了吐露机密的廖永忠,并安抚其他的将军们,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此后十多年中以各种罪名被杀害。四散人也遭到了清洗而纷纷离开南京,不知所踪。据说说不得和尚曾经在皇宫墙外留下一首意味深长的讽刺诗:

这个世界广阔无边,充满万物,

你要收起来,放在一个袋子里。

稍微放宽些,对你有什么妨碍?

毕竟,最终一切都会烟消云散。170

其中的多元主义的思想或许也是对明教自身残酷的二元斗争哲学的反思。

不过,太祖对在鄱阳湖中拯救过他生命的周颠较有温情,或者较为惧怕。他曾经派人在庐山附近寻找周颠,但没有结果。在1393年他为周颠写了一部传记,称赞周颠的神奇事迹,不过小心翼翼地抹去了明教的痕迹。不管怎么说,周颠没有再和他见面。

在对残余的亲明教势力进行残酷清洗的同时,明政府也禁止明尊信仰本身。在太祖亲自制定的《大明律》中规定:

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师婆名色,及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为首者,绞监候;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171

最后,明教这两个字也被严禁提起。明帝国政权的起源成为了最高的机密,而朱元璋取得帝位,则被形容为是“天命所归”的结果——一种传统的儒家式表述。

然而,在太祖生前,明教的诅咒仍然长久影响着明帝国的中枢机构。从其统治中期开始,太祖开始进一步杀戮在明教时期曾是自己战友的功臣。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处死,受牵连被杀的多达三万人。1390年,最早追随他的李善长被迫自杀,其全家也被杀戮;常遇春本人在1369年死去了,但在1393年他的妻弟蓝玉将军被杀,一万五千人随之遇害。徐达于1385年病故,但民间长期怀疑他是被太祖所赐的一只鸭子毒死的。无疑这些功臣都深知这位开国之君在明教时代的真实地位和毒辣行径,这一点令皇帝坐卧不安,只有尽可能多地杀戮才能确保秘密不会泄露。

明教并非太祖唯一的担忧。在更广阔的江湖网络中,武当、少林、丐帮等各大集团仍然拥有广大的势力范围和许多桀骜不驯的武术家。这些是对新生的明朝统治的严重威胁。但朱元璋全力镇压明教之余,并不愿意冒和诸大门派同时为敌的风险。即使在南京的深宫中,皇帝也无法保证自己能够免于张三丰或少林武术僧侣的刺杀。因此在朱元璋时期,对于武术世界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但是,朱元璋也不敢冒险去对这些危险分子听之任之。一方面,他在1382年创立了著名的“织锦衣服的卫队(Guard of Brocade)”。这一组织是听命于皇帝的宫廷秘密卫队和侦查机构,由对外招募和内部训练的干练武术家组成,其地位和报酬远远超过一般的普通卫军。较之金元时代偶尔组建的官方武术家团队,这在制度上是一个重大的改进。这意味着帝国可以制度化地不断从武术世界汲取资源,以保持势力平衡。在明代的近三个世纪里,这一机构一般而言很好地发挥了作用。

另一方面,皇帝试图从根本上消减武术世界存在的基础,因而采取了如下策略:自1370年开始,朱元璋派遣官吏到全国各地测量土地和清点人口,以前所未有的严密登记户籍,禁止自由迁徙,并且将人民编成“里甲”作为基层组织,其中的居民相互了解,向里长报告,以实现层层监督。以这种方式,社会流动性被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江河与湖泊”一度变成了干涸的泥淖。

皇帝也对帝国的东南部课以重税,以保证主要的财富流向政府和宫廷,这导致了当地繁荣的商业的凋敝。宋元时代滋生了明教和多个帮会的丰厚土壤变得贫瘠不堪。另一方面,朱元璋要求各寺院和神庙清点僧侣和修士,淘汰冗余,并且对一般居民投身宗教也加以限制。在此皇帝的用意相当明显,在元代的六个主要门派中,至少四个都属于佛教和道教。无法认为这些举措能可以直接适用于武当和少林等大型门派(帝国对它们向来是睁一眼闭一眼的),但至少提供了一个可加以限制的框架。172

在朱元璋三十年的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由于上述政策影响,虽然农业生产获得恢复,但工商业仍在凋敝中,社会流动受到有力的遏制,江湖与武术世界也陷入萎缩。对于朱元璋来说,一个淳朴简单的农业国家或许是最理想状态。但不久后,帝国对于其人民所施加的诸多硬性限制将会逐渐废弛。明代中后期商业与贸易的繁荣将会带来武术世界的又一次鼎盛。然而在此之前,处于过渡期的武术世界面临着一场皇室之间的内部斗争。

明朝内战与武当的鼎盛

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是他已故的太子留下的嫡长子朱允炆(1377年—?),他在1398年即位时,还只是一个21岁的年轻人,称为建文帝。朱元璋坚持长子继承制度,没有考虑传位给其他的儿子。然而这也使得年轻的皇帝在接管帝国后不得不面对若干在元末和明朝初年久经战场的叔父们及其子孙,他们在帝国的各个角落都有自己的独立王国。其中最显赫的是燕王朱棣,他的王府设于原来的汗八里,掌管对抗北方蒙古草原的军事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