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毕肖普,挑战海尔达尔的第一人(第4/4页)

在那种令人难以想象的条件下,“塔希提•努依”2号上的航海者们工作了将近两个星期,而这时的大木筏已经全部沉在1米深的水中,而且还在继续下沉,使得那些水中造船者每天从小筏上工作完毕回到大木筏时,身上的衣服仍然无法晾干。这些航海者们就是这样日以继夜地泡在水里,每到夜晚和风大浪高的时候,他们只好停止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无事可干的时刻是最难忍受的。往往在这时会出现各种忧虑,假如拖小筏的缆绳断了,救命的小筏一失踪,那么这个大部分已被拆掉,而且还在不断下沉的大木筏将会怎样呢?

只要天晴,大家便立即开始工作。他们在小木筏上竖起了一根向前倾斜的桅杆,上面挂起一面三角帆。

“还要有一个舵。”阿兰•布伦说。

建造新木筏的工作都是在大木筏上站在齐胸的水里进行的。

鲨鱼会不会来进攻他们呢?

这个问题谁也不能回答,因为鲨鱼没有回游规律,无法预料鲨鱼将在什么时候出现。他们随时都有被鲨鱼吞掉的危险,不过,总算万幸,鲨鱼始终没有出现。

8月12日,“塔希提•努依”3号终于制成。造筏人并不想把它叫做“塔希提•努依”3号,一直称它为小木筏。从大木筏上看,小木筏简直是个奇怪的小东西,但对于海上漂流者来说,它却是个无价之宝。

8月13日,大家又一次从大木筏来到小木筏上,这将是最后一次的迁移了。大家拉住拖缆,使小筏靠近大筏,让毕肖普上了小筏,把他和仪器都安置在小舱棚里,然后又把食品和淡水运到小筏上,8月14日,全都转移到小木筏上的航海者们,解开了连接大小筏的拖缆,他们看到“塔希提•努依”2号的舱棚这时已像醉鬼似的在水上摇摇晃晃,后来便被海浪吞没了。

天气未见好转,只要海上有大浪,小木筏的筏面便会受到海浪冲击。尽管如此,小木筏却不下沉了,它一直平稳地浮在水面上。

小筏已经独立航行了两周。在这艰难的两周中,不仅天气恶劣,人们也疲惫不堪,他们都烦躁地忍受着饥渴。在暴风雨中,大家贮存了一些淡水,但每次分配食品时,仍然要发生争执。有两个人显得比别人更激动,常常由阿兰•布伦出面劝解才使他们安静下来。阿兰•布伦每天要向小舱棚中的毕肖普报告航行情况。

“现在我们的航速每小时平均两海里。风会把我们带到彭林岛,我们可以想办法在那里靠岸。”

阿兰•布伦同毕肖普一起查看海图,在他们前方的太平洋上,岛屿密布,木筏必须通过许多明礁暗险才能到达目的地,谁也说不准木筏靠岸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

“彭林岛如果不行,”阿兰•布伦坚定地说,“我们就到马尼希基岛,再不然就到拉卡杭阿岛去。”

一股从北向南的海流又把木筏冲得偏离了马尼希基岛,但是阿兰•布伦发现木筏已接近拉卡杭阿岛。于是他就一直坚持掌握木筏的前进方向。

“刃海里就是拉卡杭阿岛!”

小木筏还得航行24小时才能到达。8月29日,小木筏离拉卡杭阿岛还有10海里。傍晚时分,终于在水面上望见了这个小岛。

在浩瀚无际的太平洋上,一个由闪光发亮的沙滩环绕着的绿色小岛,就像一块宝石镶嵌在平静的海面上。

但是,在这个阴霾的傍晚,小木筏上的航海者们看到的小岛,却没有那种诗情画意的景色。他们知道小岛周围礁石密布,要在顺风的条件下,从礁石空隙中钻进去,才能靠近陆地,否则又得从岛旁错过。操纵木筏靠岸并非易事,既要在礁石中间找到航路,还要不触上礁石才行。

天黑了,木筏被波浪推着时快时慢地接近了拉卡杭阿岛。阿兰和胡安•尼托立即动手做好一个筏锚,准备在木筏一靠岸后,就抛进沙滩将木筏固定住。

木筏临近岸边时已是夜晚,人们用手电筒照着前方,探索着前进。他们听到海浪击岸的声音越来越近了。

夜里9点30分,阿兰•布伦喊道:“注意礁石!”在手电筒的亮光下,大家看到了礁石激起的白色浪花。这时,胡安•尼托在掌舵,布伦弯腰站着,用手指着礁石。

“那里是礁石,你看见了吗?”

胡安•尼托在礁石丛中发现了一条黑暗的水路,这就是拉卡杭阿岛进出口。木筏从这里进去,阿兰•布伦三次抛锚才把木筏固定住,然后收起了帆。海水冲击礁石发出巨大响声。佩利西埃和费希尔两人扶着毕肖普准备上岸。

—个大浪打来,木筏像电梯一样升起,然后又成45度斜角落下来,整个翻在水中,撞在一块高低不平的礁石上。木筏上的人受到强烈震荡,全都跌落在水中,被海浪冲到岸边。

“船长在哪里?”

毕肖普卡在木筏下的两个酒桶中间,要把他立即拉出来并不那么容易,大家用尽了力气,总算把他拉出来了,抬到岸边时,他已经不能动了。

椰子树环绕着的珊瑚礁海滩,在月光下显得异常凄凉,浑身水淋淋的航海者们围着毕肖普,给他进行人工呼吸,一直到第二天清晨。但这一切措施都无济于事,因为在木筏被打翻时,毕肖普头上挨了致命的一击。

毕肖普的悲惨遭遇到此结束,他换了三次木筏,三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死后先是埋在拉卡杭阿岛上,然后又被挖出来和活着的航海者一同来到帕皮提。对于他们这些没有成效的勇敢行为,只能用一句平凡而又普通的话来称颂:“向无益的勇敢者致以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