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毕肖普,挑战海尔达尔的第一人(第2/4页)

一个业余电报爱好者收到了毕肖普的来电,在转发来电时,还热心地夸大了毕肖普电报的内容,因而使得智利政府认为“塔希提•努依”号遇难了,而不是发生了什么困难。

当时,智利沿海的暴风雨,比“塔希提•努依”号在太平洋上所遇到的暴风雨更为猛烈,根据海洋法规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援救遇难船舶。于是智利的一艘护卫舰“巴克达诺”号冒着暴风雨,从瓦尔帕莱索起航前去援救“塔希提•努依”号。

5月21日,在“塔希提•努依”号摇摇晃晃的舱室里,米歇尔•布伦收到了“巴克达诺”号发来的电报说:“我舰正向你们开去,望告所在方位。”布伦立即发报:“南纬34度28分,西经89度7分。”第二天凌晨,瓦尔帕莱索时间4点42分,“巴克达诺”号出现在已经恢复平静的海面上。竹筏上的人们望着“巴克达诺”号逐渐驶近。为了不激起巨浪,“巴克达诺”号放慢速度缓缓接近竹筏,来到竹筏附近时,放下了一只小船,小船上的人划桨靠到竹筏边。

这时,毕肖普在竹筏上一直注意地望着这一切。

“那个穿白衣服的家伙是干什么的?”

这是一位护士。收到智利电台告警电报的巴黎电台发报说“塔希提•努依”号上有一名伤员。毕肖普为此十分恼火。经过身体检查之后,全体乘员都被送到“巴克达诺”号上休息。休息片刻之后,毕肖普提出:

“我要求把竹筏拖到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

“我已接到了指示。”智利舰长回答说。

然后,“塔希提•努依”号的全体乘员又回到竹筏上,护卫舰用绳子拖着竹筏,并给竹筏系了一条安全带。“巴克达诺”号在不适于航行的气候条件下拖着竹筏缓慢前进。“巴克达诺”号的巡航速度为每小时13海里,如果把航速降到每小时6海里,军舰虽可平稳前进,但“塔希提•努依”号竹筏的头部便要沉入水下3米,舱室也将被淹没一半。

为了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竹筏,智利舰长把航速降到每小时3海里。以这种速度航行,护卫舰的尾舵几乎不起作用。“巴克达诺”号舰长将情况用无线电报告了智利海军部。因为以每小时3海里的速度拖航,到达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如果竹筏和拖船都不出别的问题,军舰上的燃料是足够使用的。智利海军部回电说,这种做法太危险,拖航付出的代价太大,应扔掉竹筏,将全体乘员接到军舰上。与此同时,智利海军部也向巴黎发了电报,询问法国政府是否同意承担这种毫无实际意义的拖航费用。法国政府回答说:不付这笔费用。

毕肖普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通知舰长,说他本人愿付这笔费用,在到达目的地以前抛弃竹筏他是绝对不能同意的。

“那好吧。”智利舰长这样回答。

舰长不愿被人说成是惧怕危险而放弃拖航。于是,这种不合理的拖航又继续下去。5月24日上午10时,拖竹筏的缆绳断了。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关于拖航的情况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毕肖普本人的叙述,二是米歇尔•布伦1959年在巴黎出版的《“塔希提•努依”号的悲惨命运》一书中的叙述。

据毕肖普说,“巴克达诺”号在更换新缆绳时,过于靠近竹筏,因而撞在竹筏上,严重损坏了缆绳和竹筏的筏面。竹竿被撞裂,一根根被海水冲走。从这时开始,竹筏就处于逐渐解体的状态中,因此才考虑放弃竹筏的。他把航行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巴克达诺”号的驾驶不良。

米歇尔•布伦的记述则完全不同。他说实际上不是拖竹筏的缆绳断了,而是系缆绳的滑轮脱节,缆绳还由竹筏上的安全带拉着。“巴克达诺”号看到竹筏上发出停止的信号时立即停止了前进,竹筏上的人们重新拴牢了拖缆,并在竹筏下面又捆上一道绳子,以防竹竿散失。5月24日12时,即事故发生之后两小时,拖航又继续进行。

除了毕肖普之外,根本没有人说过“巴克达诺”号撞上了竹筏。

5月25日,海上狂风大作,波涛汹涌,以每小时2.5海里的速度拖航已显得十分荒唐。“塔希提•努依”号竹筏上大大小小的竹竿一根根相继散失。5月26日上午8时25分,拖竹筏的缆绳又断了,此时海上风浪很大,已无法再系缆绳拖航了。

“巴克达诺”号的水手们表现了无比的勇敢和机智,把竹筏上的人和食品完全转移到护卫舰上。这项工作用了7个多小时才算完成。从此“巴克达诺”号就以正常速度开始航行。下午3点30分,“塔希提•努依”号的残骸已远远离开“巴克达诺”号护卫舰。

毕肖普等人在瓦尔帕莱索作为凯旋归来的英雄受到热烈欢迎,人们没有把他们当做死里逃生的遇难者。性情急躁的毕肖普此时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20年前,我在戛纳也曾受到过这样的欢迎。”那时,他是和布列塔尼的朋友塔蒂布埃乘双联独木舟“卡米洛阿”号从塔希提到达戛纳的。

胜利的欢呼声过后,毕肖普住进了医院。他为自己的身体不佳恼火,因为他正在写“塔希提•努依”号横渡太平洋的故事,而医生却诊断他患了急性肺炎。

他的队员们常来看望这位竹筏航海队长。一天,他们兴奋地告诉他一个好消息。

“康塞普西翁造船厂要送给我们一只船,供我们返回塔希提岛之用,这是他们无偿赠送给您的。”

康塞普西翁位于瓦尔帕莱索以南,是一个以造船业著称的小海港。毕肖普一听到“船”这个字,立即从病床上坐起来,问道:“是什么样的船?”

“一条木帆船。造这种船是他们的专长。”

“那么,你们是同意乘这只船返回塔希提的了?莫非你们疯了?还是有意识地想败坏我的名声?”

毕肖普需要的是竹筏,而不是什么船。他的太平洋航行以竹筏开始,也一定要用竹筏来结束。如果康塞普西翁造船厂不愿为他造竹筏,他就不去理睬他们。

造船厂的工程师和工人们坚持要帮助这些横渡太平洋的勇士们,同意为他们造一只木筏。这第二只木筏命名为“塔希提•努依”2号。阿兰•布伦主管造筏事宜,而毕肖普则出院著书。

若不是智利不产竹子,毕肖普一定会要求造竹筏的。虽然有“塔希提•努依”号在海上解体之鉴,但他并未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在没有竹子的情况下,这次造筏只好改用木料。索尔•海尔达尔造的“康铁基”号,用的是古代印第安人造木筏时使用的轻木,这种木材浮力大。现在,如果再派人到亦道山区去砍伐粗大的轻木,不但困难重重,而且又旷日持久,耗资太大,并且毕肖普也不想模仿海尔达尔。这只“塔希提•努依”2号的筏面使用了柏树的树干。柏木密度大,浮力比其他木材小,但它却有组织紧密、不易被水浸透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