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当研究与政治相遇(第4/7页)

总之,我们相信自己使用的数据是十分可靠的。而且正如我们所言,其他研究者在不同的环境下已经多次证明了某些关联的确存在。例如,有研究报告表明,无论是就俄罗斯各地、中国各省、日本、智利各县而言,还是综合考虑富国与穷国的情况,健康状况与收入不平等之间都存在关联。那些不喜欢我们结论的人士,无疑同样希望将这些省、县和国家也排除在研究报告之外。

其他因素?

有批评者指出,对于其他可能导致收入不平等与健康及社会问题之间关联的因素(例如人均国民收入、贫困程度、种族构成或是福利措施),我们应该加以控制,或是给出解释。

出于多种原因,我们决定不把其他因素包含在内。首先,我们希望最简明易懂地展现收入不平等与健康及社会问题之间的关联,让读者自己体会这种关联是否是强有力的。其次,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论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应对构成因果链的因素(也就是能够解释不平等是如何导致某个特定问题的因素)加以控制。例如,如果我们认为在收入更加不平等的社会中人们健康状况更差的原因在于糟糕的社会关系导致长期压力变得更加严重,那么我们在分析具体的因果次序时就需要多加小心。在统计模型中加入信任程度和社会凝聚力等指标,会导致收入不平等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消失;然而,实际上不平等很可能的确会导致健康状况变得更糟,因为不平等会分裂社会。第三,将与不平等无关,或是与具体问题无关的因素包括在内,会导致不必要的干扰,从而使我们的方法出现错误。

尽管如此,其他许多考察健康状况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关联的研究对贫困程度、平均收入、个体收入等因素进行了控制。还有一些人细致地探讨了收入不平等与公共支出、社会资本以及种族构成等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们在第13章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在下文中也会再度提及这方面的最新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认为,与不平等状况无关的个人物质生活水平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没有人会怀疑,当穷国的许多人缺少基本生活必需品时,其健康状况一定不会好。然而,物质生活水平很难解释为何即使在富国,社会地位越高者健康状况仍会更佳(见图表1.4)。人们提出了“新物质主义”这一概念,用社会心理之外的因素解释这一现象。该观点认为,随着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更加舒适与奢侈的生活将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即使这种说法成立,也无法解释为何更加平等的社会健康状况更佳。然而,图表1.3、2.3和2.7分别显示,对富裕国家而言,预期寿命、健康及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儿童福祉均不会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改善。我们在第6章中曾提及一篇研究评论,该评论在检验不平等与健康状况的关联之前,对贫困程度和个人收入水平等因素进行了控制。随后我们还提及了另一篇重要的新评论。传统观点认为,物质生活水平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应归因于不平等的那些问题,都应该归因于物质生活水平。我们需要牢记于心的是,大量证据并不支持这一观点。

用实践来检验

本书所呈现的证据格外有力之处在于其惊人的一致性。几乎所有与社会地位相关的健康及社会问题都会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得更糟;除此之外,就单个问题而言,数据同样具有一致性。例如,在第7章中我们发现在更加不平等的社会中肥胖问题更加严重;与我们预计的一样,证据表明,在更加不平等的社会中,人均卡路里摄入量也更高。类似的,我们不仅发现更加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表现更差,而且还发现这些社会中辍学率、失业率和未接受进一步培训的比例都更高。

我们在第11章中曾指出,导致更加不平等的社会监禁率更高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判决更加严酷。在本书出版以后,我们进一步考察了这一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儿童。我们发现,在更加不平等的社会,刑事责任年龄要更低,儿童更有可能被当作成人审判。

对未知的事物作出可供证伪的预测,是检验任何理论是否有效的最佳途径。我们在第195页已经对根据我们的理论(不平等加剧会导致具有社会坡度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作出正确预测的事例进行了讨论。在此,我们还可以探讨两个例子。关于这两个例子涉及的问题,我们起初只掌握了有限的数据。当我们于2006年首次考察收入不平等与心理疾病患病率之间的关联时,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具有可比性的数据只涵盖了八个发达国家。当我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初步分析成果后,批评人士指出,我们的结论依赖于美国严重的不平等程度和心理疾病患病率。在本书的初版问世后,我们又获得了另外四个国家的数据。新的数据不仅没有推翻我们的结论(在更加不平等的国家,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还填补了空白,进一步确认了二者之间的关联(见图表17.1和17.2)。这四个国家的心理疾病患病率符合根据其不平等程度所预估的水平。

对社会流动性的考察同样如此。当《公平之怒》刚刚出版时,我们只能获得八个国家有关社会流动性的具有可比性的数据。有批评人士声称,因为考察的国家数量太少,我们的结论(不平等与低社会流动性之间存在关联)是错误的。尽管最初只获得了八个国家的数据,但我们依然将这一研究保留在了书里,原因不仅仅在于二者之间的关联具有显著性,还在于研究报告表明,随着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流动速度会变缓,因此收入差距扩大很可能导致社会流动性降低。自本书出版以来,我们又获得了另外三个国家的数据。正如图表17.3和17.4所显示的,这三个国家的数据使得我们原先的结论更加完整、可靠。

图表17.1、17.2:新近获得的四个国家的数据确认了此前八个国家收入不平等与心理疾病患病率之间的关联。

图表17.3、17.4:新近获得的三个国家的数据确认了此前八个国家收入不平等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联。

新的证据

死亡率与自我汇报的健康状况

自从我们于2008年春完成本书的写作以来,有许多研究揭示了不平等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有9项研究专门考察了富裕发达国家的情况。其中的7项得出了和我们相同的结论,即在更加不平等的社会,人们的健康状况更差。另两项与我们产生分歧的研究考察的都是不平等与自我汇报的健康状况(受访者常常被询问自己近来的健康状况是很好、好、一般还是差)之间的关联。尽管能够用自我汇报的健康状况来预判该国国民的寿命,但对各国情况的比较显示,在预期寿命较短的国家,自我汇报的健康状况要更好。因此,这两项研究不仅没有推翻我们的结论,反而揭示了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健康状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