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清照(第3/3页)

李清照是人所公认的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她有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区分诗词之大别,并历评五代到北宋诸公歌词,颇有锋芒,是词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词的重要文章。她说:“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对于南唐君主的文雅新奇虽加肯定,但认为是亡国之音。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无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她认为主要是因为“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即歌词讲究音律。所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她对前代的大词家评论很苛,首先排除了不协音律的“句读不葺之诗”,指出词与诗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讲究五音六律、清浊阴阳;其次在那些符合音律的词家中,她批评了词语低俗、无铺叙、少典重、少故实、多疵病等各种弊病。反过来可以看出她理想的词应当是:合乎音律、词语高雅、风格典重、有情致、有故实、善铺叙、表现精致。她虽然在《词论》里没有提到周邦彦,其实这些见解都在《清真词》里得到了体现。这篇《词论》观点比较偏激,但也反映了词在从“小歌词”发展为一种被大家广泛重视的正式文体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认识这种文学样式区别于诗文的特质,以及如何形成其特殊的艺术表现规范,已经产生了进行理论探索的要求。如果说周邦彦是通过他的创作反映了这种要求,那么李清照就是这种理论探索的先行者。《词论》的主要意义正在这里。

李清照的创作也可以说是她本人词学理论的体现。她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善于从口语中提炼明白省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表现清新精巧的构思,创造不平常的意境,典故含而不露,既能用古人之意翻新出奇,又不依傍古人。前期词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自写闺阁心情,为传统的婉约派抒情词吹进了清新的空气。后期词写个人的不幸,而带有时代的鲜明色彩。这些词的时代性和她个人的艺术独创性如此完美地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了充实和改造,推动了宋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