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清照(第2/3页)

李清照前期作品以深挚清隽、含蓄秀婉的闺情词为主,但有一首《渔家傲》却能别标奇格,展现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另一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以《远游》、《离骚》的构思来写小令,在北宋词中也是极为少见的。词题为记梦,梦中展现的是拂晓时分云雾海涛混茫一片、银河闪烁、千帆竞舞的幻境。空中传来上帝殷勤的垂询,正是她在梦幻中对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归宿的自问。她像屈子那样上下求索,坦率地表白了路长日暮、惟恐无所成就的急迫感,希望能做一番展翅万里的事业,而不满足于仅以惊人之文辞名世。但最后她愿大风将自己的篷舟吹到三山,却归于远引高飞、永离尘俗纷扰的仙境。在这首词里,她将古来士大夫所不断歌咏的急于用世之心和高蹈远俗之想融合在一个含混缥缈的梦境中,借用屈原、李白的浪漫意境表现出来,展示了这位女词人可与大丈夫相比的远大抱负,也流露了人生追求无着的渺茫之感。风格的豪放、想象的瑰奇、笔意的飞动,使这首词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

李清照43岁时,金兵南下,故乡沦陷。南渡后第二年,丈夫赵明诚病故。她孤身一人,在浙中奔走逃难,平生积聚的金石书画丧失殆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后,她的词转为表现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由于这种个人经历是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因此她那种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与当时无数流亡者的感情也是相通的。出于对南宋苟安政局的不满,她写下了不少爱国的诗篇,如“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直接指责朝廷的懦弱无能。著名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是忧愤之心溢于言表,辞气之雄,足以立懦起顽。这种刚烈的气概,虽然主要表现在她的诗里,但与她在词里所抒写的悲切凄苦的心情,同样是出于深沉的忧国之念和恢复之志。

李清照后期词里的悲哀是深入到骨髓的。因此词风自然转为缠绵凄苦,深沉感伤,“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由于这刻骨铭心的伤痛,她的抒情艺术也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较有代表性的是她的名篇《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通篇直抒愁怀,但与她早年所写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不同,这里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家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愁,所以感情也更深沉哀痛。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历来为前人所激赏。“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描写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事实上,主人公遗失了的一切是寻也寻不回来的,这种寻觅,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北宋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寞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时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显示出来了。环境的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心情的凄戚,后感于内,十四字分三层说,由浅入深,沉痛无比。秋末忽寒忽暖的天气,已使人适应不易,见到由北南来的大雁,又添了一层国破家亡的天涯沦落之感。满地黄花,黄昏细雨,独自对窗,更增人悲感。这一天从早到晚,所感所闻触处生愁,自然是一个“愁”字所无法包容得了的。全篇纯用口语,仄声押韵,不避生险,使节奏较慢的长调,读来声情急促,心中无限痛楚抑郁之情喷薄而出,一泻无余,而又表现得极其深厚委婉,自然动人。〔1〕另一首《永遇乐》作于晚年流寓临安时: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2〕,簇带争济楚〔3〕。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人由元宵佳节的今昔对比引起盛衰之感,抒写了流落他乡、孤独寂寞的境遇和心情。虽是染柳烟浓的融和天气,她却因担心“次第岂无风雨”而谢绝了来邀她出外游赏的诗朋酒侣。这就显示出她历尽沧桑之后对一切都感到变幻莫测而顾虑重重的心理状态。眼前的景物引起她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的回忆,对照自己“如今憔悴,风鬟雾鬓”的形象,觉得还不如像小户人家妇女那样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里不仅写出了黍离之悲和人我苦乐之别,也透露了她晚年生活处境的潦倒。《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狂风摧花、落红满地,正像词人所遭受的人生灾难,经过一场重大变故,“物是人非事事休”,纵然听说双溪春尚好,也未尝没有泛舟一游以排遣的想法,却在未游之前,便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竟有了重量,可以用船来载,设想新颖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压在词人心头难以承担的感情重负。

有时她的心情也会因天气而有所好转,《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4〕,扶头酒醒〔5〕,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年轻时所写的寒食词里那种轻柔骀荡的情调,在这里已变成恼人的凄风苦雨,日日赖以解忧的惟有作险韵诗,喝扶头酒。这种寂寞的滋味已不是早年的闲愁可比。征鸿到春天又将回到北方,但万千心事却已无处投寄。由于词人长期将自己封闭在重门紧闭、帘垂四面的小楼里,一旦偶然看到外面清新的晨露和新生的桐叶,也不禁被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唤起了几许生趣。“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语出《世说新语·赏誉》,并非作者的创造,但用在这里非常贴切,犹如己出。它使人想到潘岳《悼亡诗》里的“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雪化春回的新鲜感受更反衬出长期沉浸在哀伤中的心情;又令人想到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当长久与大自然隔绝之后,偶尔看到季节更迭中万物的新生,词人也情不自禁地有了探看天气晴未的愿望。前人多赞结语开朗,另转一语,十分“奇俊”。其实这正是作者在真切地体会了这种新的生命感受之后,融化和发展了魏晋古诗意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