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这是时势造英雄(第3/4页)

“谢谢。”晓旭冲他笑笑。

这句“谢谢”说明他们之间很生分。陈明为这“谢谢”有点哀怨。

陈明又注视了晓旭一下,终于,低头离开教室。

陈明骑着车没有直接回家。他心里很沉重,好矛盾。陈明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会在他身上发生。每当听见同学们谈论谁和谁“拍拖”,他都觉得这些人好可笑好幼稚。可今天怎么也……他有些“恨”晓旭,都怪她。可是全怪她,陈明又于心不忍。一个陈明说:“也许我是喜欢上她了。”另一个陈明却说:“不能乱想,你一步也不能走错。陈刚知道这会搅乱他的生活,影响他的学习,不能再走下去,不能深下去。尽管一切尚未开始,但它已经应该结束了。

立交桥下有个算命的老婆了,头上包着一条丝巾,北方人打扮。她坐在地上,向路人招呼:“天有天命,人有人灾,来算一卦吧!”

陈明自幼不屑这些,可他父母却信得服服帖帖。妈妈说当年生了三个女儿,没有男孩,就十分虔诚上拜送子娘娘,保佑她能生个儿子,为陈家传宗接代,不要让婆婆嫌弃。果然,送子娘娘感动了,下一胎就是儿子,且聪明过人。父母感激万分,每年都要拜谢一番送子娘娘的大恩大德,还拉着陈明一起下跪,陈明不肯,怎么说劝他也不跪,那架式真有点像烈士就义,宁死不屈。可今天,陈刚有点“屈”了。他下了车,走近算命人。

“给我算一卦吧。”

老婆子打量了他一会儿,张开满口黄牙的嘴,念念有词:“劫从福来,气从和来,难从身来……”

她拿出一筒竹签,叫陈明摇一支出来。陈明看了满满一筒竹签,心想:“让它多跳几支出来,如果掉下去的是单数,就告诉晓旭,管她答应不答应,心里痛快些;如求是双数,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陈明接过竹筒,闭上眼,哗哗哗……摇出来了。陈明慢慢睁开眼,一看是两支,心中一沉,忽然他发现老婆子的脚边还有一支,歪倒着,陈明有些惊喜:“我可以去告诉她!”就在这个时刻,他的信念冲击着他:“不,我不能那样做,不能。”他没有去捡那支竹签,立刻起身。

阿婆在后面叫:“喂,后生哥,还没算呢!”

可陈明给自己“算”好了,他骑车飞快离去。

这个晚上,陈明以为自己会难过会失眠,结果相反,心情很平静,更没有失眠,也没有梦。

第二大早上,陈明醒来,一睁眼就看到雷震子,他明白了,他也要腾云驾雾。

出国潮和回归热

萧遥把信折灯,装回信封。放进裤兜。

他径直走向班主任办公室。

这次父母来信主要谈出国的事,到了需要他选择的时候了。他想到了江老师,决定听听老师的意见。

江老师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先谈谈你的想法好吗?”

“手续没办的时候,我挺想出去的;等手续办得差不多了,我又不是很想走了。我既想和父母团聚,又想在国内读完中学,我们国家的中学教育比英国好,我不想学业半途而废。”

“你想你父母吗?”

萧遥不加思索地说:“想,我父母临走前,问我他们走了我会不会哭,我说不会,当时觉得这有什么好哭的,他们走了我更自在。等他们上了飞机,我却忍不住哭了。前几天,我爸爸的同事从英国回来,带回一盘录像带,在屏幕上我看到爸爸妈妈,觉得他们老了许多,一定是这几年捱的。看完之后我又哭了。人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就是想哭,老师。我是不是很脆弱?”

“不,萧遥,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如果不想、不哭。反而不正常了。”

“父母就我这么一个儿子,我也很想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可我不想凭借父母在国外的机会出去。出国,除非是我自己凭本事出去——这是我唯一可以接受的。”

“对出国潮的评论,报纸、杂志上已经很多。我想你也知道。我个人始终认为这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个标志。是个好现象。尽管它有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萧遥,我希望你出去,到外面看看,学学。但我希望你是高姿态的出国研讨、讲学,而不是低姿态的去打工求学。你明白老师的意思吗?”

“嗯。我想我总有一天要出去的,但并不是现在这个时候,不是以现在这种方式。”

“内地有股‘出国热’,而深圳却有股‘归来热’。许多留学生来信试探,托人问路,上门求职。当记者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竞争、机遇、现代文明,这些欧美拥有的,深圳也开始拥有;而中国人传统的归宿感却是国外无法满足的。”

这时候,萧遥已经完全明白老师的意图与自己的目标。临走,江老师又交待:“你也应该尊重你父母的意见。”

“老师,这您放心。我父母很尊重我的意见,我相信我能说服他们。噢,对了,老师,我父母说七月份会回国,他们很想认识您。”

萧遥走到走廊,忽然发现,那些人们平日忽略的落叶原来是对自己的根如此一往情深,这就是落叶归根吧。

不知怎么的,同学们都知道了萧遥的事,一个个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这年头,别说有点海外关系,就是没有也要拉上几个来,谁不想出国呢,尤其柳清,不解地看着萧遥:“你是不是吃错药了?王笑天也说萧遥犯傻,还故意给萧遥戴高帽:“他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呢!”倒是陈明有些理解:“每个人想法不同,也许这样更好。”

“萧遥,古主任有请。”一位同学对萧遥说。

到了古主任办公室,古主任的第一句话是:“萧遥,近来表现很不错啊!”

萧遥一时懵了。他不知古主任为何给他这样的评价。

古主任见他发愣,说:“快学期末了,各班的班长都要写一份总结。包括班务活动和自己思想的总结。萧遥啊,我看你很可以写写对出国的认识嘛。”

萧遥这才明白古主任的话是针对自己出国的事,真怪了,古主任是怎么知道的。哦,肯定是他“深入群众”得来的情报。古主任也挺难的,同学们不怎么喜欢他,他却想与同学打成一片,趁机进行思想教育。

写总结?怎么写?萧遥断定自己写出来的绝不会是古主任所期望看到的那种总结。

“我们认为青年人应该把基点放高。古主任大手一挥,抢先说道。他总喜欢说“我们认为”,好像他一个人可以代表了许多人,“要有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国家的希望在你们这代人身上,你们将是国家栋梁。”

这话好响亮,可是萧遥并不很喜欢。这就是古主任和我们同学之间的距离,这也就是古主任与江老师之间的差异。古主任总爱用这种口号或警句来激励同学,而同学们则很反感这些,他们喜欢一些更平实的东西。干嘛事事都离不开口号?大概是前些年口号太多,所以现在人们一提口号就反胃。其实古主任的话也挺在理,就是……“主任,我并不像您说的那样。”萧遥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