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第2/2页)

第三段提到的“叫作梅托尼斯的河流入海口”,据推测大概是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阿巴耳斯岛的位置可能是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某处,具体完全弄不清,不过塔西佗[25]在《日耳曼尼亚志》中也写过波罗的海沿岸的日耳曼人会在海岸采集琥珀,因不知其价值而将其贱卖之事。

第四段中出现的哈尔帕库斯,在希腊语中是“吸引物”的意思。琥珀被摩擦后容易带电,具有吸引质轻之物的性质,这应是众所周知的吧。原本因太阳(埃利克托尔)而获别称的琥珀(埃利克托农)不知不觉成了电力的词源,也是出于这个缘故。

索福克勒斯所说的变身的神话受到了普林尼的强烈攻击,不过古代人将琥珀的原料树脂比作植物和鸟儿的泪,这诗一般的想象力倒是令我十分感慨。看到那有机的块状物,我也会想,琥珀真不是植物的泪吗?其实普林尼对此也是心中有数的,接下来我摘取了《博物志》第三十七卷第三章的开头部分。

北海的岛屿上确实产有琥珀。日耳曼人将其称作格莱斯姆。日耳曼尼库斯皇帝[26]在这里指挥海战时,我们的国人将其中一座岛命名为格莱萨利亚,格莱斯姆便由此而来。蛮族们曾将这岛唤作奥斯特拉维亚。树汁快要溢出时,就会有胶质的树脂从樱树和松树的树皮中流出,琥珀就是由松类树木流出的汁髓形成的。海浪涨起,将树脂从岛上带进海中,经海洋的冷却或加温作用,不一会儿就凝固成了琥珀。紧接着又被海浪带到岸边,因其质量太轻,便被海浪来回翻弄,也不会下沉,看起来就像在海上漂浮。我们的祖先也知道这就是树的汁液,便将其命名为斯基奴姆[斯库斯(汁液)的派生词]。树为松树类,其证据是琥珀摩擦后闻起来像松树,且点火后会有松脂气味,像松枝一般燃烧。琥珀主要由日耳曼人带到潘诺尼亚地区(现今东欧),所以住在潘诺尼亚周边直至亚得里亚海边、被希腊人称为埃奈特伊人的威尼提人就成了最先知道琥珀的人。琥珀的历史之所以与波河联系在一起,其原因也很明确了。即便是今天,居住在波河北部的农妇们仍会特地将琥珀的碎片当作项链戴在脖子上,作为装饰,或是用于治疗。事实上,人们相信琥珀能有效治疗扁桃体炎和咽痛。

威尼提人正如其名所示,可以看作是居住在现今意大利威尼斯一带的民族。不知是空气还是水质的原因,这一带患甲状腺肿等咽喉疾病的人较多,琥珀似乎自古以来就是用来对抗这些疾病的一种护身符。

此外,在这个段落中还出现了琥珀的日耳曼语名字格莱斯姆,据说这其实是现代欧洲语言中玻璃一词的语源,而玻璃原本是“发光之物”的意思。可能没多少人知道琥珀和玻璃在语源上有直接联系,所以特地在这里讲一讲。

那是大约十五年前的事了,我想起自己曾在巴格达的古董店里买过一枚巨大的琥珀项链,得意地挂在脖子上,打扮得像个阿拉伯人,在酒店的露台上徘徊。石元泰博[27]先生和岚山光三郎[28]先生也在,见过我买的东西后,吃惊得瞪圆了眼。我感觉自己像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国王。如今两伊战争的态势不断升级,已无法这般悠闲地在巴格达这种地方流连了。

注解:

[1] 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儿子。传说法厄同向人夸耀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却被质疑,因此前去找父亲太阳神,要求驾驶父亲的太阳车一天。法厄同驾驶太阳车时因无法驾驭,给人间带来了不少灾祸,最后宙斯不得不亲自动手,用雷电将法厄同击中。因雷击而死的法厄同掉进了一条大河。

[2] 意大利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在威尼斯附近入海。

[3] 古希腊悲剧诗人,有“悲剧之父”的美誉。

[4] 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并称希腊三大悲剧大师。

[5] 地中海的一部分海域。

[6] 现今意大利西北部的邻海大区。

[7] 希腊诗人、喜剧作家。

[8] 古希腊人对其北方草原游牧地带的称呼,该区域包含欧洲东北部至黑海沿岸,经中亚草原一直延伸到他们不知道的地方。

[9] Lyncurium,橙色宝石之意。

[10] 大不列颠岛的古称。

[11] 希腊地理学家、探险家,他的足迹遍及了大不列颠岛上大部分的区域。在历史记录上,皮西亚斯是第一位记载极昼、极冠和日耳曼民族的人。

[12] 古代欧洲地名,位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同时也包括被古罗马控制的莱茵河以西地区。

[13] 又译哥德人,是东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分支部族。

[14] 古代希腊、罗马的长度单位,1斯塔迪昂约为180米。

[15] 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个分支,公元前四世纪时大致分布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带,后来逐步和日耳曼其他部落融合。

[16] 北非原住民种族之一。

[17] 古希腊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

[18] 苏尔特湾的古称。

[19] 赫斯珀里得斯姊妹的居住地,位于西方尽头,是太阳车㐀束一天行程的地方。园内有各种奇花异草,最为著名的是赫拉的金苹果。

[20] 现今伊朗科尔曼的古城。

[21] 希腊古典时代在欧洲东北部、东欧大草原至中亚一带居住与活动的农耕民族,一部分为半游牧民族,他们的领土被称为斯基提亚。

[22] 古罗马时期的柏柏尔人王国,后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和附庸国,大约相当于现今的阿尔及利亚东北及突尼斯的一部分。

[23]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著有《俄狄浦斯王》等。

[24] 法国东南部城市,沃克吕兹省首府。

[25] 罗马帝国执政官、雄辩家、元老院元老,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与文体家,著有《历史》《编年史》等。

[26] 即尼禄。

[27] 日本著名摄影家。

[28] 日本编辑、作家,著有《奥之细道温泉纪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