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风情(第2/2页)

汴梁的崛起,与汴河分不开。自6世纪末隋炀帝开掘大运河的北段,联通了南北,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明联为一体。汴河当时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当时的西安、洛阳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发达,而南方的扬州等地经济迅速发展,大有超过北方之势。由西而来的船只经过汴河向东,通过大运河向南连接,汴梁不仅是文化、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全盛时期的生活。发达的城市文明,给张择端这位宫廷画家注入了创作热情。作者选择了一个节日的上午,阳光明媚的时分,从绿色的小草、泛滥的河水,到市井中川流不息的人群,似乎一切都流动起来。作者以细致的画笔,赋予这个城市强烈的动感节奏。作品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观者实在如作者一样,愿意徜徉在这样的温情、欢快、热烈和沉醉之中。

普通人的本真的美

打开《清明上河图》,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展开在我们面前:一个孩子领着几只毛驴,驮着木炭,过一座小桥,五个纤夫拉着一条大船往上游行走;一批搬运工,背着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手上还拿着一根计数的筹码;大船放倒船桅要驶过虹桥,船上人手忙脚乱,四周无数人在观看、呼叫,帮助出主意;桥上挤满了行人、毛驴、轿子,还有两个人拉开架式在吵架;桥头乱糟糟地摆满了货摊、地摊;脚店楼上几个客人在喝酒;木匠师傅在店门口制造车轮;摆地摊卖膏药的人吸引了一圈人听他胡吹;一家大户人家门口,七八个佣人在闲坐,有一个干脆躺在地上睡觉;算命先生的棚子里挂着“神课”、“看命”、“决疑”的招牌;城楼外无数牛车、独轮车、挑夫;几头骆驼正穿过城楼;城楼下有人正在理发,城楼里面堆着一些货物,有人正在报关;紧接着是卖大木桶和弓箭的小店,店中一人正在拉弓,一人口咬绑带正为自己绑上护腕;再接着是“孙羊正店”,这是大酒楼,楼上宾客满座,后院倒叠着无数酒瓮;再接着是一家肉铺,挂着“斤两十足”的牌子;再过去有客栈、香料铺、绸缎铺、药铺、当铺,药铺中一位妇女抱一个小孩,另一位妇女捧碗正要给小孩服药;还有一口沿街水井,三个人正在打水;最后是一家大宅院,门前有家丁坐在下马石上闲聊;大街上有各种货摊,卖花的,卖清凉饮料的,卖甘蔗的,骑马的,坐轿的,挑担的,推车的,走路的,还有许多四匹马拉的大车;行人中有拿锯的,有拿扇遮头的,有和尚、道士,还有像玄奘那样背着行李的行脚僧,总之是各式人等,应有尽有。有人数过,画面上出现的一共有七百七十多人。

《清明上河图》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就像你亲眼在汴梁城看到了这一切:汴河、船只、虹桥、牲口、街道、酒店、货摊、风景。这些最普通的人和最普通的生活场景,用不着美化夸张,用不着改头换面,单凭本色就使人看了愉快,因为这里渗透着城乡居民对勤俭、安定的汴梁生活的满足和美感,渗透着他们对看来微不足道的事物的爱好,渗透着一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画上那些看来是琐碎的生活细节:大街上一个大人扶着一个小孩走路,肉铺里一个小孩正在帮一个胖胖的掌柜磨刀,一辆辆满载货物的牛车和马车,一大堆大人小孩围着听一个人说书,僧侣们在街上与人交谈,处处透露出市民们满足的、散淡的心态,透露出一片宁静安乐的和谐,令人心旷神怡。街道上四处是休闲的人流,大群的人在桥上观看,前拥后簇,大呼小叫,就连正在过桥的大船上一个小孩也在跟着大人喊叫。有的人在汴河两岸看着急速的流水,有的人在城楼下的空地里悠然地休憩。他们安祥的幸福的神态,就像春天里缓缓流淌的河流。观众会觉得画中的生活非常舒服、自在。这种安乐和谐的气氛,这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正是《清明上河图》这幅民俗风情画的无比价值之所在。因为这种对于安乐和谐生活的幸福感和美感,这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正是显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清明上河图》显示的,就是这样普通人的本真的美。

清明上河图城门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