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四川人,不该被遗忘(第3/3页)

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刘湘立刻通电:“谨率七千万人,翘首欢迎。”

11月23日,因吃了螃蟹,刘湘病情加重,胃出血不止。次日傍晚,蒋介石亲携张群、钱大均至刘湘处探视,劝其出京治疗,而刘湘则要求继续坐镇指挥。

11月27日,刘湘陷入昏迷。在蒋介石的示意下,刘湘乘船离开南京,入住汉口万国医院。12月上旬,刘湘的病情略有好转,可以由人搀扶走路。那个时候,因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所以刘湘开始考虑四川作为大后方安排大批内迁人员。

1938年元旦,刘湘发表了《长期抗战中的四川》一文,文中提到四川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重要,四川是一致拥护政府抗战到底的,并深信有四川作为抗战的一个忠实后方,抗战一定能够进行到底,并最终取得胜利。

但就在这一天,刘湘知道了一个让他难堪的决定:在没有通知他的情况下,蒋介石撤销了他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官的职务(其实接任者是刘湘的亲信唐式遵)。没有了职务,他就没有了指挥军队的权力。尽管他作为一个病人,确实难堪指挥重任,但刘湘认为,蒋介石应该事先告知他。

1月13日上午,刘湘的老友冯玉祥来访,据后来门口的卫士回忆,当时刘湘情绪激动,大声说过“今天抗日,我出川军十多万,将来历史上,国人会知道我刘湘是什么人”。

1月17日,刘湘病危,医生马上要求给他输血。从前线赶回来的川军第二十三军军长潘文华,输了300毫升的血,但当时刘湘的血管已经萎缩,连血都很难输进去了。

刘湘终于决定开始写遗书:

余此次奉命出师抗日,志在功赴前线,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以尽军人之天职。

不意宿病发,未竟所愿,今后唯希我全国军民在中央政府及最高领袖蒋委员长领导之下,继续抗战到底,尤望我川中袍泽,一本此志,始终不渝。

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以争取抗战最后之胜利,以求达我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之目的。

1月20日,刘湘病逝,享年50岁。

1月22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恤刘湘,追赠陆军一级上将。

刘湘那段“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遗嘱,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前线的川军每天升旗时,官兵都会大声诵读。

在他病逝后,有人在他房间的抽屉找出了一张纸条,上面有他手写的两句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川阵亡将士子女寄托所师生合影

馒头说

一直以来,不少人会有一个疑问:刘湘在大后方待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出川抗日?

有一个说法是,刘湘为了避免被蒋介石裁军。

根据当时的情形来看,谋求统一的蒋介石,已经开始了川军的裁撤和渗透工作,刘湘此时率军出川,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周旋手段。

但不管刘湘出川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动机,川军是实打实抗日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两场战役,刘湘就耗光了手里六个精锐主力师。在之后的徐州会战和长沙会战中,川军凭借低劣的装备,用自己的血肉和勇气,打出了自己的军威。说刘湘和川军将士纯粹是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抗日,这对他们不公平。

据统计,全面抗战八年来,一共有40万川军出川抗日,参加了抗战中所有的正面战场战役,其中有26万川军埋骨他乡,再也没有回来。

1937年到1945年,全国征兵总数为1400万,其中四川贡献兵员320万,占全国总兵员1/5强。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不仅仅是出人,还有出钱。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大约30%。1937年至1945年,中国财政总计支出14 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达到了1/3。四川出粮也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四川成都市的人民公园。

这座雕像,展现的就是那时候最典型的一个川军士兵形象:大砍刀,斗笠帽,简陋的步枪,短裤,草鞋。

就是这样一支装备如此简陋的川军,当年浩浩荡荡,满腔热血,出川抗日。

中国的军界,原本有句话,叫“无湘不成军”。但自抗日战争川军出川之后,多了一种说法,叫“无川不成军”。

后来在汶川大地震后,互联网上又有了一句话:

“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